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半月板损伤的研究中,针对其步态特征的研究目前仍然较少,本次试验将半月板损伤患者术前及术后的步态数据与健康组进行比对与研究,分析其术前术后双下肢的步态异常,探究半月板损伤患者术前及术后康复阶段双下肢的生物力学特征,进一步完善半月板类疾病步态数据,为以后步态分析技术在半月板疾病诊疗及术后康复中更加深入的应用提供数据支持,也以期为膝关节疾病步态分析标准的统一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实验组是40名单侧半月板损伤行关节镜下半月板成形术的中年男性患者,健康组为40名无身体疾病的中年男性。运用深圳创感的足部空间姿态评估分析系统采集患者组术前双下肢和健康组双下肢的步态数据以及术后3个月患者组双下肢和健康组双下肢的步态数据,运用步幅、步高、着地冲击、步态周期、仰角、仰角速度、摆动速度、步偏角等运动学数据,分析术前、术后双下肢步态特征及术前术后双下肢步态的变化情况。结果:(1)半月板损伤后步幅显著减小,术后步幅恢复较好,接近正常步态。(2)步高方面,患肢术前步高明显降低,健肢无明显异常,术后患肢步高正常。着地应力方面。术前患肢显著减小,健肢代偿性增大。术后双下肢足底应力差异明显缩小,但患肢与正常步态相比,着地应力仍然较小。(3)步态周期结果,术前患肢支撑相缩短,健肢支撑相延长,术后双下肢支撑相差异缩小,但患肢支撑相较健肢仍较低。支撑相具体分期方面,术前患肢平足期延长,蹬伸期缩短,术后患肢平足期与蹬伸期与正常步态无统计学差异,着地期在术前术后未发现统计学差异。(4)着地仰角方面,术前患肢和健肢着地仰角均下降,患肢下降更明显,术后双下肢着地仰角与正常步态无统计学差异。(5)摆动速度数据,患肢明显降低,健肢摆动速度代偿性增高,术后双下肢摆动速度对称性改善均较明显,但患肢与健肢相比,速度仍然较低。步偏角在术前术后未发现统计学差异。(6)步态综合分析数据上,术前患者步态稳定性、对称性、启动能力均明显下降,术后改三项指标改善明显,与正常步态无统计学差异。减速能力在手术前及手术后未发现统计学差异。结论:中年男性半月板损伤患者术前患肢、术前健肢以及健康组三者之间,在运动学指标(步幅、步高、步态周期、仰角、仰角速度、摆动速度、步偏角)、生物力学指标(着地应力)以及综合评定数据(稳定性、对称性、启动能力、减速能力)上存在明显差异,术后患者双下肢步态明显改善,但在步高、着地应力、支撑相、摆动速度方面仍然存在异常,针对本次实验结果可以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为以后步态分析技术在半月板疾病诊疗过程及术后康复过程更加深入的应用提供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