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杧果是海南岛重要的乡土树种之一,生长于沙滩海岸,具有抗风、耐贫瘠、耐盐碱,天然更新能力强等特点。本项目主要对海岸海杧果的种质资源进行了调查,并对海杧果的繁殖特性以及混交技术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为海南岛木麻黄海防林更新改造替代树种的选择、利用及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海杧果种质资源调查是基于Google卫星地图确定调查区,采用实地踏查与典型样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海南岛琼北地区海口、文昌、琼海、澄迈和临高5个市县海岸带的海杧果进行了种质资源调查,了解该片区海杧果种质资源的现状、分布概况以及种群特征;海杧果种子萌发采用L8(27)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研究了生长激素种类(A)、激素浓度(B)、基质(C)和光照条件(D)4个处理因素对海杧果种子萌发特性及幼苗生长的影响;海杧果组织培养是以海杧果带腋芽的茎段及嫩叶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研究,摸索除菌及防褐变的方法,同时应用不同的培养基配方来诱导叶片产生愈伤组织,并促进茎段生芽;海杧果混交试验的处理因素分别为木麻黄林分条件、添加保水剂和添加木麻黄凋落物。木麻黄林分条件分别为幼龄林、中龄林和成过熟林3种不同林分。通过观测海杧果成活率、生长指标及生理指标对海杧果在木麻黄林下生长的适宜性进行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海杧果种质资源临高、澄迈和琼海没发现有海杧果种群的分布;海口与文昌有成片海杧果种群的分布。海杧果的总分布面积达177hm2,总分布密度是95.59株/hm2。其中海口是海杧果的主要分布地,分布面积达150hm2,占总面积的84.75%,其次文昌有少量海杧果分布。调查区未发现大片海杧果种群,其分布零散稀少;海口海杧果的主要分布区位于后尾村附近,为106hm2,文昌海杧果的分布区主要位于乐大村及山雅村;海杧果林分结构较好的是文昌的乐大村,最差的是林排村;花序量最大的是海口苍头村,果实量最大的是文昌乐大村,乐大村是采集种子的最佳选择地;而海口后尾村海杧果幼树、幼苗更新数量最多,天然更新潜力最大,相对最少的是文昌山雅村。(2)海杧果种子萌发正交试验的8个处理组合中,处理组合2(A1B1C2D2)的发芽率最高,均值为70%,同时萌发时间最短。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4个因素中激素种类对种子的发芽率影响最大,其中GA3处理的发芽率极显著高于SA处理的。结合种子处理的时间等考虑,正交试验的处理组合2(即GA3,40mg/L浸泡24h,红土,遮阴组合(A1B1C2D2)可作为海杧果种子萌发的最佳方法。(3)海杧果组织培养及诱导芽发生叶片最佳消毒处理是0.1%升汞消毒7min,用0.1%升汞连续两次消毒(7min+5min)是海杧果茎段消毒的最适宜时间;活性炭和VC都可以降低海杧果叶片的褐变率和褐变程度,活性炭的浓度为1g/L时的褐变率最低(37.8%),而VC浓度在1.5g/L时,褐变率最低(48.9%),两者比较,前者的防褐变效果更佳。诱导叶片产生愈伤组织的最适合培养基是MS+2,4-D5mg/L,并在黑暗条件下培养,诱导率达40.91%;促使茎段膨大效果最好的培养基是MS+2mg/L2,4-D+0.5mg/L6-BA,诱导茎段芽发生最快的培养基组合是MS+2mg/L6-BA+0.4mg/L NAA+0.5mg/L GA3。(4)海杧果混交效果3种混交林分中,木麻黄成过熟林下的海杧果幼苗存活率最高,达88.9%,其存活率显著高于木麻黄幼龄林及中龄林,存活率最低的为木麻黄幼龄林;三个处理中,添加凋落物处理的海杧果生长情况最佳;三种林分中,光合能力大小的顺序为成熟林>中龄林>幼龄林;叶绿素含量表现为成熟林最高为47.62mg.m-2,最低的是幼龄林,叶绿素含量为33.98mg.m-2;3种木麻黄林分中,成过熟林郁闭度最大,光照度最弱,但海杧果成活率较高,长势较好表明海杧果幼年阶段具有喜阴的生物学特性。综上所述,海杧果与木麻黄混交具有造林成活率高,种子萌发率高,生长性能良好,且有裸苗易成活的特点。此外,海杧果具有天然更新能力强,耐盐碱、耐贫瘠、抗风等优点,是沙质海岸木麻黄海防林混交最佳的伴生树种。但海杧果天然资源分布范围有限,数量小,受人为干扰破坏严重,建议有关部门能对海杧果种群进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