驼背鲈消化机理及免疫器官的组织形态结构的初步研究

来源 :上海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tou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驼背鲈(Cromileptes altivelis)为高级海产经济鱼类,营养价值高,价格高昂。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驼背鲈需求量的日益增加,其高昂的价格为养殖户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因而,驼背鲈大规模养殖在我国南海海域得到了迅速发展。为了加深对驼背鲈消化机理及免疫器官组织形态结构的研究,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为:温度和pH对驼背鲈消化酶活力的影响、驼背鲈幼鱼消化系统组织学及成鱼免疫器官的形态学和组织学的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温度和pH对驼背鲈消化酶活力的影响采用酶学分析方法研究了温度和pH对驼背鲈3种主要消化酶(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设定的温度和pH范围内,驼背鲈消化酶活力均随着温度和pH的升高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其中,胃蛋白酶的最适温度为40~45℃,肠、幽门盲囊、肝蛋白酶的最适温度均为40℃;胃脂肪酶的最适温度为35℃,幽门盲囊的最适温度为40~45℃,其他部位均为40℃;胃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为40℃,其他部位均为35℃。胃蛋白酶的最适pH为3.2,肠、幽门盲囊、肝的最适pH均为8.2;胃、肝脂肪酶的最适pH分别为7.2、8.2,其他部位均为6.2;胃淀粉酶的最适pH为7.2~8.2,其他器官的最适pH均为7.2。各部位在最适温度和pH下,脂肪酶酶活力顺序为肠>胃>肝>幽门盲囊,淀粉酶酶活力顺序为肠>幽门盲囊>胃>肝;蛋白酶在最适温度和pH下的酶活力顺序分别为肠>胃>肝>幽门盲囊、肠>胃>幽门盲囊>肝。2驼背鲈幼鱼消化系统组织学研究采用HE染色方法对驼背鲈幼鱼消化系统组织学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唇和舌均有味蕾和黏液细胞,唇无杯状细胞,舌杯状细胞丰富;食道短而粗,黏膜褶发达,有大量的杯状细胞和黏液细胞,未见味蕾,肌层发达,属横纹肌;胃分为贲门部、盲囊部和幽门部,黏膜褶个数依次为:贲门部>盲囊部>幽门部,平均黏膜褶高度:盲囊部>贲门部>幽门部,有胃小凹,胃腺发达,无杯状细胞;肠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肠黏膜褶个数和平均高度:前肠>中肠>后肠,有大量杯状细胞和黏液细胞,纹状缘明显,无肠腺;幽门盲囊与肠结果相似;肝小叶不明显,中央静脉分布无规律,肝血窦丰富,肝细胞索明显,可见肝动脉和胆管;胰脏弥散在肝脏外周,胰岛呈椭圆形团状,胰腺泡丰富,胰腺细胞清晰可见。3驼背鲈免疫器官的形态学和组织学采用光镜技术对驼背鲈头肾和脾脏的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发现:头肾外覆盖着一层极薄的纤维结缔组织性被膜,无明显小梁,无肾单位,分为红细胞聚集区和白细胞聚集区,实质主要由淋巴组织、血管和血窦组成,其间可见黑色素巨噬细胞中心。脾脏表面也覆盖着一层极薄的纤维结缔组织性被膜,其实质由红髓和白髓混合排列组成,小梁不明显,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血细胞及粒细胞,有椭圆体和黑色素巨噬细胞中心,脾脏中的动脉、静脉和神经束互相结伴而行。
其他文献
This thesis focuses on population dynamics and stock assessment like length weight relationship, growth, mortality, biological reference points (BRP) and maximu
本论文是以南方海水养殖的点带石斑鱼为研究对象,从已构建的LPS刺激诱导的头肾cDNA差减文库中,对脂多糖诱发的点带石斑鱼特异表达的cDNA测序,与GenBank等数据库中已有序列进
六溴环十二烷(HBCD)和三丁基氯化锡(TBTCl)是近年来在海洋环境中广泛引起关注的有机污染物,其中HBCD于2013年被联合国《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禁止在全球使用,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