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中的科学性研究

来源 :中原工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jkdkfjkldsj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俗是一种生活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人民大众创造,享受和传承的。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中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文化强国的的背景下,无疑需要充分发挥民俗的社会功能。科学是自然指向的文化知识体系,是人类认识自然界获得的理论成果。以当代中国而言,科学既能起到生产力的功能,还能起到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引起人们社会关系的新变化,有利于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作用。在科技日趋发达的今天,民俗文化中的神秘性、神圣性、魅惑力正在日益受到消解。于是,一方面是科学对传统文化的解构,一方面是在传承历史文化旗帜下的对封建迷信的膜拜。我国建设和谐社会需要传统民俗与科学共同起作用。关于民俗、科学的研究很多,把民俗与科学的联系起来进行系统、专门研究的却不多。因而,研究民俗中的科学性在理论和现实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他文献
本文将马克思的自然科学观与现象学运动的鼻祖胡塞尔的思想作比较,试图以胡塞尔在科学危机方面的现象学视野来返现马克思思想中的现象学环节。  本文首先对马克思和胡塞尔自
历史上每一次技术革命都对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方面有着深刻的影响。尤其是随着20世纪下半叶,半导体、计算机、集成电路、个人电脑、和全球网络的发展,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