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張舜徽先生從文獻學角度研究鄭玄和許慎的學術成果、影響等所著的《鄭學叢著》和《說文解字約注》是對清代以來鄭、許研究進行一次全面的總結。《演釋名》是《鄭學叢著》中的最後一篇,是在對鄭玄生平、學術背景、學術思想、學術影響和學術成果進行總結之後的一個實踐之作,是對鄭學聲訓理論和鄭門弟子劉熙《釋名》語源學說的繼承和發展,是語言文字學獨立以來,集中使用聲訓的訓詁學著作,也是以詞語語源為研究物件的傳統小學著作,所以具有代表性。本文主要研究《演釋名》的體例、語源研究方法及其特色,並在此基礎上對《演釋名》做一個簡單的述評,全文分為三個大的部分:第一,全面研究《演釋名》的體例。通過和《釋名》進行對比,從宏觀上展現《演釋名》對《釋名》釋詞的補充和調整;也從微觀上分析每類釋詞中所包含的小類和具體對象。在此基礎上,對貫穿全書的聲訓、合音和語轉等三種訓釋方法進行介紹、分類和總結。第二,分析《演釋名》的訓詁實踐,並總結其語源研究方法及其特色。《演釋名》一書以“聲音”為線索,將傳統訓詁學中的聲訓、合音和語轉統一到一書中,形成以聲轉為經,以聲訓為緯的立體語源推求方式,並在具體的訓詁中,對《釋名》進行了補充,對故訓進行了重新訓釋和補充說明。從而可以看出《演釋名》具有明確的推源和系聯同族詞的意識,在具體的解釋中堅持了音義二重的分析方法,提高了語源推求的可靠性,用“一詞兩訓”的方式,使被釋詞的語源解釋的更加清楚,但張氏尚未完全擺脫文字形體的影響。第三,通過分析張氏重“雙聲”的語音標準,結合其語義的分析,反思其語源學觀,並在其語源思想的指導下,利用今人語源學研究的成果進行檢驗,並嘗試對今人未涉及的訓詁條目進行論證。張書使用以“聲音”為線索,繼承了鄭玄的聲訓學說,發揚了《釋名》的語源研究,但由於“暢抒己見”過甚,語音標準過寬等原因,影響了其語源研究的品質,但總的來說,《演釋名》繼承了小學的治學方法,具體操作又和現代語源學的研究方法不謀而合,仍不失為一部嚴謹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