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1-5岁哮喘预测指数阳性的哮喘缓解期患儿进行治未病方案研究,以期通过中医的早期干预治疗,减少哮喘发作次数,阻断早期哮喘患儿向典型哮喘进展,并用量化的指标进行评价。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及三个治疗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仅予以天灸治疗,三个治疗组均施加天灸因素,治疗一组加用中药培元生金汤口服:治疗二组予以穴位注射双侧足三里穴;治疗三组同时予以中药内服及穴位注射足三里。各治疗组均依据患儿的病情分级水平进行阶梯式治疗,观察9个月患儿肺脾肾虚症状评分、血嗜酸性粒细胞比值(EO%)、哮喘发作次数、出现日间症状和夜间症状的天数以及需使用缓解药物次数等指标变化。结果①四组病人的肺脾肾虚症状评分在治疗3个月、6个月、9个月后均较治疗前降低,治疗组更加明显,各组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间疗效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01)。表明治疗各组均能有效降低哮喘患儿的症状评分,疗效以治疗三组更佳。②四组病人的EO%治疗后均迅速下降,但仅在治疗6个月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治疗3个月、9个月后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固定处理因素,不同组别不同治疗阶段的EO%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说明对EO%变化的主要影响为时间因素。③四组病人的哮喘发作次数在治疗3个月后,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5):治疗6个月及9个月后组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02,P<0.001)。固定处理因素,四组不同治疗阶段间哮喘发作次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各施加因素均能有效减少哮喘发作次数,疗效于治疗6个月后明显,治疗一组与治疗二组相当,治疗三组效果明显优于其他组。④四组病人的日间症状出现天数及夜间症状出现天数均明显下降,治疗3个月、6个月、9个月后组内前后差异及组间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01)。表明治疗各组均能有效减少日间症状及夜间症状出现天数,疗效以治疗三组更佳。⑤使用应急缓解药物次数比较,治疗3个月后,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8);治疗6个月、9个月后组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两两比较显示,三个治疗组与对照组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治疗三组与治疗一组、二组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治疗一组与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要达到哮喘的控制,减少使用急性缓解药物需进行3个月以上的干预治疗,治疗三组的效果更为明显。⑥四组控制水平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01),以治疗三组控制水平为最佳。四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同样具统计学意义(P=0.018)结论①阶梯式中医治未病方案可行,量化的肺脾肾虚症状评分可客观评价哮喘儿童的脏腑虚损情况及判定治疗效果。②各观察组均可有效降低哮喘患儿的肺脾肾虚症状评分,减少哮喘发作的次数、减少日间及夜间症状,减少需要使用急性缓解药物的次数,其中治疗三组疗效最佳,中药内服组次之,穴位注射组再次之。③治疗在3个月后即显效,治疗6个月后各项观察指标明显降低,治疗9个月后各观察指标取得最好疗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