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化使得自然地表被钢筋、水泥等不透水地表所代替,地表覆盖类型的变化改变了地表与大气的物质能量交换,也影响着城市的热环境,城市温度的升高不仅消耗更多的资源,也对人类的健康产生影响。通过对热岛效应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以后城市建设的合理规划,及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科学依据。本文以landsat TMETM+影像为数据源,并以遥感定量反演和GIS空间分析为技术支撑,对福州市地表热环境的空间分布格局、地表土地类型与地表温度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景观生态学,阐明了热力场的景观分布格局及不透水面景观格局指数与地表温度的关系,得到以下结论:(1)城市热岛效应强烈的地方主要分布于中心城区的鼓楼、台江一带,冷岛的范围在减小,热岛的范围有增大趋势,热岛区内极高温区的面积增加明显,福州的热环境进一步恶化。(2)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的地表温度有很大的不同,温度从高到低为裸土>建筑物>草>林地>水体,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的主要热源为建筑物,水体和林地对大气的增温作用较弱,其地表温度相对偏低。草地的增温作用较明显,且有加强的趋势。(3)不透水面的面积增加的区域与城市扩张的趋势一致,不透水面与地表温度存在着明显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618(1989年)和0.7122(2001年),FISA每升高0.1,LST分别升高0.76度(1989年)和0.70度(2001年)。地表温度与NDVI呈负相关。(4)热力场的景观格局由次中温和中温度占主导向次高温占主导转变,同一时期内,热力景观的斑块破碎度在热岛和冷岛区域均较小,位于二者相交的地方破碎度最大。从1989年到2001年,热力景观斑块的破碎度在加强,特别是热岛强度大的区域,其破碎程度越明显,2001年的高温区和极高温区的破碎度是1989年的3.7倍和6.8倍,热力斑块几何形状较复杂,相似度低。(5)阈值法能很好的反映区域整体的景观格局,对局部的特征反映不明显,随着阈值的减小,也即是幅度的增大,斑块的破碎度减小,异质性也减小,使得原本的幼小特征被合并,形状也越简单,相似性变强。幅度的增大,随幅度的增大,景观的形状也越简单,相似性变强。各景观的值的变化幅度逐渐趋于稳定,当FISA值为30%时为界值。范围法能反映景观的细节特征,随着FISA的增大,热岛效应越强烈,景观斑块的形状越复杂;热岛效应越强烈,景观单体面积呈增大趋势,易形成连片区;热岛效应越强,结合度越高,景观的连续性越强,且分布集中;热岛效应越强,人类活动的影响越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