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接受化疗的血液恶性肿瘤患者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特点,分析血流感染的发生及预后的危险因素,探讨降钙素原在血流感染诊断中的预测价值,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将2013.01-2016.12年我院血液科普通病房收治的3014例接受化疗的血液恶性肿瘤患者纳入回顾性分析研究,其中发生血流感染(阳性组)725例,未发生血流感染(阴性组)2289例,随访至血培养后30天内患者的预后生存情况。收集并分析阳性组血培养分离的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特征。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AUC)及约登指数计算公式,对其中1466例出现粒缺并发热血液病患者的样本进行分析,探讨降钙素原在G-、G+及真菌血流感染中的预测价值。运用Logistic及COX回归分析恶性血液病化疗患者并发血流感染的发病及预后危险因素。结果:1 3014例接受化疗的血液恶性肿瘤患者有725例发生血流感染,发生率为24.1%。共检出744株致病菌,其中革兰阴性菌(G-)481株,占64.7%;革兰阳性菌(G+)206株,占27.7%。其中检出率排名前四位的致病细菌依次是肺炎克雷伯菌143株,占19.2%,大肠埃希菌122株,占16.4%,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110株,占14.8%,铜绿假单胞菌108株,占14.5%。2血培养的病原菌耐药性分析:G-菌中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肠埃希菌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检出率分别为22.63%和60.00%,且产ESBL(+)菌多重耐药率在90.0%以上。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及氟喹诺酮类的耐药率小于3.0%,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14.0%和11.6%。鲍曼不动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G+菌中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检出率分别为87.16%和37.93%。均未检出对利奈唑胺、替考拉宁、万古霉素耐药的G+菌。3对于粒缺并发热的血液病患者,降钙素原(PCT)中位数水平在G-菌血流感染组(0.72ng/ml)中显著高于G+菌血流感染组(0.34ng/ml)或真菌血流感染组(0.27ng/ml)。PCT值高于0.56ng/ml可有效的预测G-血流感染的发生。4以是否发生血流感染为依据进行分组的二元Logictic回归分析,男性、年龄≥45岁且<65岁、住院天数≥9天、血流感染前粒缺天数≥7天、抗菌药物使用≥2种、合并胃肠道感染、肛周感染及泌尿系感染是血液恶性肿瘤化疗患者并发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5血流感染阳性组和阴性组随访至30天内的病死率分别为23.6%和11.4%。COX回归分析:年龄≥65岁、血流感染前粒缺天数≥7天、白细胞数低、疾病未缓解、合并呼吸道感染、抗菌药物使用≥3种、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以及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血流感染是血液恶性肿瘤化疗患者并发血流感染出现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并发血流感染的预后较差,病死率高,病原菌仍以G-菌为主,耐药率较高。血流感染是影响粒缺并发热的血液病患者预后的不利因素,降钙素原有望成为辅助诊断粒缺并发热血液病患者血流感染的一个参考指标。本组数据显示男性、高龄、住院时间长、粒缺状态、多种抗菌素暴露及合并胃肠道、肛周或泌尿系感染等是患者发生血流感染的高危因素,应引起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