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用量化和质化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日报》2010年改版前后在国家形象建构上的特点做了比较。在主要运用内容分析法和话语分析法对该报从1981年到2009年间分四个阶段(依改版时间划分的1981-1994阶段,1995-2003阶段,2004-2006阶段和2007-2009阶段)的国内报道与言论的研究中,本文发现虽然该报在此期间经历了三次改版,其报道国内新闻时以正面为主的特点并未发生根本改变。通过对国内报道与言论的话语分析,本文也总结出该报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具体方面所建构的正面国家形象。对2010年改版后《中国日报》国内报道的内容分析表明,该报在报道区域、主题和属性三方面都延续了改版前的趋势。对三个新闻事件的案例分析还反映出,《中国日报》国内报道建构正面国家形象的特点仍然得到保持,而且从比较的视角来看,该报在中外形象的建构上存在差异。基于上述发现,本文对《中国日报》33年来建构正面国家形象的动因进行了分析。分析认为,党性原则以及中国对外传播的政治观念要求从根本上决定了该报国家形象建构的特点。但是,在整体上正面的国家形象建构过程中,该报国内报道中的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比例也经历了明显变化,正面报道比例逐渐降低而负面报道比例逐渐增高。对此本文从中国社会在信息开放方面取得的进步进行了解释,并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认为这是改革开放后由全面进步而产生的国家自信的反映。另外,本文还从中国语境下的新闻专业主义,中国对外传播观念中的内在要求以及不同背景的学者在形象建构原因上的不同结论等角度分析认为,传播观念中“政治性与专业性”以及受众观念中“培养与满足”这两种张力的存在也是正、负面报道比例发生变化的原因。整体上来看,《中国日报》在建构国家形象的过程中呈现出如下趋势,即更加强调传播观念中的专业性要求和受众观念中满足受众需要的要求。本文还从提高国家形象传播效果的角度分析了《中国日报》对外传播中仍然存在的报道不平衡问题以及报道技巧问题,其中报道不平衡问题包括国内报道自身的不平衡以及国内国外报道的不平衡,而报道技巧上存在的问题则主要体现为报道模式固定,宣传意味浓,报道趣味性差等。本文结合具体的报道案例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改善建议:1.加强中性报道,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尽量平衡报道;2.增强报道的可读性和趣味性;3.改变政策和会议报道的宣传面貌;4.加强报道的针对性。本文最后指出,虽然国家综合实力对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产生着根本影响,但新的媒介环境、全球化背景下的个体与组织间跨国交往都对国家形象的建构产生越来越明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