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性降压对大鼠海马CA1区MAP-2表达及学习记忆的影响

来源 :中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jiul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以硝普钠(SNP)复合艾司洛尔(ESM)控制性降压(CH)至不同水平对大鼠海马CA1区微管相关蛋白2(MAP2)表达及学习记忆的影响,研究CH结束后认知功能的改变。方法运用Morris水迷宫测试,每只动物每天训练4次,历时2天。记录大鼠训练8次测试逃避潜伏期,计算其均值,筛选在平均潜伏期的90%区间的学习记忆功能正常的雄性SD大鼠56只。根据降压程度随机分成4组:C组(对照组),70mmHg组,50mmHg组,30mmHg组,每组14只。CH后存活1天和7天。两时间点各7只动物。采用10%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自主呼吸。直肠置肛表,白炽灯照射保温,术中控制肛温37±0.5℃。所有外科操作均符合无菌原则。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后切皮,分离左侧股静脉,右侧股动脉,分别置管,直接动脉测压,待血压稳定15min后开始降压。对照组采用5%葡萄糖注射液连续泵注。实验组采用400ug/ml SNP与2mg/mlESM混合液连续泵注进行CH,泵速<3.5ml/hr。降压目标为平均动脉压70mmHg,50mmHg,30mmHg,维持时间1小时。术中每15分钟监测心率呼吸频率。降压结束即刻抽取动脉血0.6ml行血气分析。待血压恢复正常,双侧动静脉拔管止血,缝合伤口。动物清醒后放回笼中饲养。术后青霉素3U/kg注射。组织制备前重复Morris水迷宫检测逃避潜伏期。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图像分析技术检测海马CAI区MAP2阳性表达的变化。结果CH过程中30mmHg组心率,呼吸,PaO2均较其它组上升,有统计学意义(P<0.5)。30mmHg组PaCO2较其他实验组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5)。水迷宫检测发现各处理组间大鼠逃避潜伏期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各组内平均逃避潜伏期第1天比第7天明显延长,有统计学意义(P<0.5)。免疫组化显示大鼠海马CA1区MAP2平均光密度各实验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各实验组组内时点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SNP联合ESM行控制性降压平均动脉压30mmHg持续1小时对大鼠术后1天和7天海马CA1区MAP2表达无影响。2)SNP联合ESM行控制性降压平均动脉压30mmHg持续1小时对大鼠术后1天和7天学习记忆无影响。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采用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腰椎骨折的方法,对伤椎和邻近节段生物力学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寻找疗效更佳的治疗方案,作为临床应用的最佳选择。方法18具腰
目的探讨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hIGF—Ⅰ,Human insulin-like growthfactor-1)对体外培养的兔椎间盘软骨终板细胞的作用,观察其拮抗人白细胞介素—1β(hIL-1β,Human interleu
改革开放近40年以来,建筑行业迅速发展,主要突出表现在建筑施工技术更新快、现代化科技特征明显。先进、可靠的建筑施工技术给我们带来了建筑的全新感受,但随之而来的安全问
目的对常用的几种淀粉酶(AMY)测定方法进行临床应用评价。方法依照美国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EP7-A2、EP9-A2文件对3种方法(EPS法、CNPG3法和麦芽四糖法即贝克曼专用试剂)的精密
目的 观察大鼠脊髓半横断损伤后植入微囊化兔雪旺细胞(Schwann Cells,SCs)对血清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变化的影响及组织学变化,初步探讨微囊化异种SCs移植治疗脊
目的:将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stem cells,BMSCs)与髓核(nucleus pulposus,NP)细胞共同培养,通过观测其对髓核样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探讨其作为体外
目的:研究用硫酸钙人工骨修复兔干骺端软骨下骨缺损后,关节软骨的形态学改变。方法:20只三月龄新西兰白兔,双侧胫骨外侧平台下约5mm处用微型电钻造成3mm直径骨缺损,并用刮匙刮除软
目的:观察不同时期瘢痕组织和正常皮肤中VEGF和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探讨其对瘢痕组织形成的影响,为临床中病理性瘢痕的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
目的: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是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和风湿性心脏病(Rheumatic Heart Disease)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在探讨
目的: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发展是个多因素协同作用的过程。大量文献报道其发生可能与氧自由基、钙超载、中性粒细胞因素有关。近年来,研究发现多种细胞因子也参与肝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