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村镇是指保存文物较为丰富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的并能较为完整地反映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特色的村镇。当前城市化进程加快,正吞噬着历史村镇的原有风貌。历史村镇中的建筑形式、空间格局与现代生产、生活方式之间的矛盾被放大,使得伴随历史村镇自然演变而生的丰富的空间层次逐渐退化,地域特征逐渐丧失殆尽。因此,保护特色鲜明的历史村镇被提上日程。近年来,针对历史村镇的研究从单一学科的研究逐渐转变为与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学科相结合的多学科综合研究,成为建筑学理论研究的一大发展趋势。湘南地区的历史村镇从地理区位、气候条件、地质水文,到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关系中,都体现出因地制宜的人居空间环境,丰富多元的文化景观环境。本论文深入分析湘南地区历史村镇空间肌理的形成因素,主要包括以区域和资源为主体的自然因素、以技术、经济、制度为主体的人工因素和以风水理念、宗族制度、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变迁为主体的人文因素,对这三个因素的研究也是景观人类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具有景观人类学特色的视角和田野调查法,对湘南地区的金山村、上甘棠村、勾蓝瑶寨和板梁古村等历史村镇进行实地调研。分析湘南地区历史村镇的整体形态、空间布局、街巷网络、建筑等四个层面的肌理脉络。对空间肌理的影响因素及形成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系统分析,以探讨景观人类学的各项研究要素在湘南地区历史村镇空间肌理演变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本文结合湘南地区的整体历史风貌对板梁古村这一典型性个例进行实践探索,以景观人类学三个基本论点,即人类学的整体观、生态与可持续、“空间”与“场所”作为规划设计中的保护原则。希望对今后湘南地区历史村镇的保护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