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码与提取是记忆加工过程中的两个重要阶段,以往多数研究已经证实内隐与外显记忆在提取阶段的脑机制分离,但关于二者在编码阶段的分离并未得出一致的结论。为了探讨二者在编码阶段的加工机制差异,实验一采用DM范式及两阶段迫选再认范式,把学习项目有效地分成四种类别:选择学习词且表明自信等级为记住的项目(记住),选择学习词且表明自信等级为知道的项目(知道),选择学习词且表明自信等级为猜测的项目(启动),未选择学习词且表明自信等级为猜测的项目(忘记)。结果表明,内隐和外显记忆的Dm效应既存在差异,又有一些相同。二者的差异表现在:外显记忆(记住vs忘记和知道vs忘记)主要表现在400~500ms的前额区以及400-900ms左侧顶区正走向的Dm效应,内隐记忆(启动vs忘记)特有的主要表现在700-900ms中央区以及800-900ms颞区负走向的Dm效应,而枕区(200-300ms)负走向Dm效应和前额区(200~300ms)正走向Dm效应是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共有的。因此,外显记忆的加工联盟主要是额-顶区正走向Dm效应,反映了被试对刺激的控制性加工,是编码过程中对信息产生有意识记忆时大脑活动的一种特异性联盟;而内隐记忆的加工联盟主要是额-中央区-颞区负走向Dm效应,反映了被试对刺激的自动性加工,是编码过程中对信息产生知觉流畅性时大脑活动的一种特异性联盟。为了进一步探讨二者在干扰条件下的分离情况,实验二在编码阶段设置了两种不同的干扰任务:知觉干扰和概念干扰。结果表明,内隐与外显记忆的加工机制得到了进一步分离。在两种不同的编码干扰条件下,外显记忆的Dm效应因受到破坏而完全消失,而内隐记忆的Dm效应在知觉干扰条件下,主要表现在中央区和左侧颞区400-800ms负走向的Dm效应,反映了被试对信息的自动加工,是编码过程中对信息进行自动加工登记时大脑产生知觉流畅性活动的一种特异性反映。而在概念干扰条件,内隐记忆受到干扰的破坏,主要表现在中央区200-800ms正走向的Dm效应,反映了被试对信息的无意识控制性加工,是编码过程中对信息进行无意识记而产生知觉流畅性时大脑活动的一种特异性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