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国际GLOCHANT计划(南极地区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和ITASE计划(国际横穿南极科学考察计划)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我国科学家承担了中山站至DomeA的内陆冰盖断面综合科学考察。为探讨东南极冰盖不同区域水汽物质的来源、传输的路径及迁移沉降机制,揭示各气候环境变化信息与地理因子间关系,确定该区不同性质大气环流的作用分界线,为区域气候环境变化的模拟和预测提供基本参数和科学依据,本文运用环境地球化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借助毛细管离子分析仪、离子色谱仪、库尔特微粒分析仪和同位素质谱仪等研究手段,对浅表层冰雪开展了系统的冰雪地层、痕量化学成分、微粒浓度和稳定同位素等环境代用指标的精细研究和综合分析,获得以下主要认识。
对伊利莎白公主地雪芯地层研究表明,该区雪的密实化过程属冷型密实化类型,第一和第二临界密度深度分别为10.4m和60.4m.初步划分出LGB65雪芯的年层约为243年,年平均积累率为131.9mm.
表面雪样中微粒物质含量随海拔高度的递升,总体上呈较为明显的递减趋势。该剖面表面雪样中的微粒物质主要来源于一个相对优势源区,微粒物质在冰盖表面的输送和沉积主要受沿海地区水汽输送的影响。
对化学离子进行R型因子分析,将主要环境信息归结到四个因子上,分别为代表陆源杂质输入的K+、Mg2+、Ca2+、SO2-4组合;代表海源杂质输入的Na+、Cl-、Br-组合;NH4+及NO3-;可解释总变量方差的99.17%。反映了极区冰雪中可溶性杂质化学成分组成及其源区的一般特征。
浅表层雪样氧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大,具有较高的相对标准偏差.氧同位素组成具有内陆效应、海拔高度效应和纬度效应,反映出稳定同位素组成和温度之间的密切联系。
在东方站BH8冰芯深128.7m处,检测出一距今约4726年的火山信号。其火山SO2-4净通量为95.8kgkm-2,SO2-4峰值浓度为1352.8ngg-1,持续时间约10.1年。该火山喷发事件似具有喷发地遥远、规模相对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等特点,与前人已报道的某些著名火山喷发事件具可对比性。
综合分析浅表层雪样氢氧稳定同位素比值、阴阳离子含量及微粒浓度,初步划分了地球化学带。在东南极洲冰盖海拔2000m以上是大尺度经向环流作用区,物质来源于远源输运。2000m以下是中尺度高纬海洋和冰盖边缘带强气旋作用区,输运的物质来源于高纬海区。其中,800m以下是沿岸气旋作用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