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农地流转的“不确定性”分析——以皖南F村为例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enw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地流转问题在我国农村研究中是一个受到普遍关注的核心问题,各学科如经济学、法学等都对此有过深入研究,但这些研究大多数是从农地产权制度、关于流转的法律法规和农村集体用地征用等宏观方面进行研究,对微观层面的流转过程及流转行为主体的行动逻辑则研究较少,特别是对欠发达地区农地流转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笔者认为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风俗习惯各异且他们受外来文化的影响程度也不同,故假设不同地区的农户拥有的社会资本对其流转行为产生的影响也不同。据此,本文选择皖南某传统社区F村这样一个基层单位,采取深度访谈、抽样调查等方式了解当地农地流转的概况及其流转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通过对50份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资料的整理分析,在社会资本理论的指导下,首先对农地流转的理论进行文献综述,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其次,对F镇的经济发展、风俗人情、人际关系交往模式等总体概况进行描述;紧接着通过对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的分析总结F村农地流转的概况及其特质,有以下几点:当地农地流转规模较小且流转时间短暂;流转多采取口头协议,流转程序不规范导致矛盾时有发生;流转对象局限在交往圈且流转形式单一等。从而总结出具有代表性的欠发达地区农村农地流转过程中具有的不确定性的特点。第四章运用社会资本理论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方面的社会资本在欠发达地区农民流转土地使用权的过程中发挥的正反功能进行分析,特别突出其负功能的存在。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由于缺少必要的农地流转交易中介,欠发达地区农地流转信息传播仅依靠人际交往中的口口相传,信息的稳定性、准确性较弱,无形中增加了交易成本。第二,在传统农村社区,出于保护本地居民利益的考虑,会限制农地流转的范围和对象,使得该地区农地流转发展空间受限制,无偿代耕的流转形式,进一步限制了当地农地流转的长远发展。第三,处于欠发达地区,当地农民的转非农工作的能力较弱且不稳定,使得一部分已流转农地不具有长期流转的稳定性。第四,农民作为转型社会成员之一,外来文化、制度、舆论等必然会影响其农地流转行为,使得这种行为成为一种结合感性和理性选择的行为。第五,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让农民在农地流转时候顾虑重重,农地作为农民生活保障的基础部分,农民必然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权益,这极大的影响当地农地流转的规模的扩大。  基于以上结论,总结并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第一,提高农民综合能力,改变流转态度;第二,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作用,促进农地合理化流转;第三,完善各项社会政策,保障农地流转环境。通过以上建议以期能够为农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并更好地实现我国农业发展及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一点个人的意见。
其他文献
留守儿童,是我国人口流动的产物,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与重视。在学术界,众多学者从人口学、心理学、社会学及教育学等学科视角对该群体的教育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成果丰富。但缺
本文主要研究老年人与子女间双向的代际支持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及代际支持作用于老人生活满意度的过程机制,同时对代际支持与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关系进行了分析。文章在对
学位
随着社会转型的持续发展,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加速推进,我国农村地区正在发生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变迁。S村是豫北地区一个普通的行政村,该村历来都有早婚的传统,日益开放、现代化的农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从全球发展来看,各种社会组织在促进就业方面大有作为。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发挥社会各方面力量扩
在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下,老年人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2002年联合国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提出的“积极老龄化”口号,主张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促进老年人
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大规模迁移很早就已经发生,并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这种迁移的速度和规模都有所增加,在城市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农民工”群体。目前,农民工的迁移流动从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