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水平不断发展,城镇化步伐进一步加快、规模不断提高。“十二五”期间,中国的城镇化率已超过50%,整体步入城市型社会阶段,城镇化的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城市群的载体功能日益完善。但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通讯、燃气、电力等公共基础设施需求大幅增长,城市空间也越来越窄,也越来越“金贵”,这使得城市发展对公共基础设施承载力不断增加的需求和城市基础设施发展速度及合理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这种情况下,能够有效引导城市新发展的创新模式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应运而生。虽然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成为当前解决城市地下管网问题最为有效的方式,各方面体现出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也很高,前景十分广阔。但与国外相比,当前我国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还处在探索阶段,缺乏一套完整、系统化的建设方案。作为建设综合管廊的主力军—地方政府财政资金压力巨大,其他管线单位也将投入很多资金,甚至不愿进入综合管廊统一管理,还希望能分摊或者减少管廊建设成本和后期运营管理成本,资金无疑是成为制约综合管廊建设的最大瓶颈。那么,作为每公里投资费用约1亿元左右的地下综合管廊,初期投资巨大,在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如何选取好的建设运营模式呢?单纯的依靠政府的力量是行不通的,政府的财政资金只能为仅仅是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提供基础费用,不能解决全部的资金需求。只有充分发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用制度创新激发民间投资活力,通过PPP模式和贷款贴息、购买服务、开发性金融机构支持等多种方式,多渠道引进社会资金力量。同时,要在解决前期建设费用问题和明确后期合理的运营及收费机制下,才能完全或从根本上解决全部资金问题。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围绕“钱从哪里来”这一核心问题,深入研究解决地方政府如何在有限的财力下,采用较为适合的投融资运营管理模式,筹集更多的资金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通过国内外地下综合管廊的学术、实践等方面进行研究,再对其特点、项目设计、成本分摊后期运营管理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确立建设费用分担主体、后期运营及盈利模式。文章还分析了四川省乐山市和自贡市两个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案例,希望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最后,提出了我国地下综合管廊PPP投融资模式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给出一些意见。这一系列研究、分析和探讨,为地方政府如何有效使用PPP模式提供一定参考,确保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