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心理学认为,在人的一生中,概括起来主要从事两类活动:一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二是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前一类活动我们统称为“工作”,后一类活动被称为“学习”,而架起这两者间桥梁的正是近年来异军突起的“工作场所学习”。其中,“基于项目行动学习”(简称PBAL)则是工作场所学习中应用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新兴学习模式。它在对传统学习模式反思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替代性的学习路径。然而,当前对于基于项目行动学习的研究多侧重于操作层面或执行层面的“工具性”研究,将其看作是一种培训(学习)工具,关注其流程与操作的方法,而忽视学习活动过程的理论层面研究,尤其是缺乏基于中国国情的相关理论研究。基于此,本文在建构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的指导下,立足于中国本土企业推行基于项目行动学习的实践,以宝钢集团某公司为样本,通过现场观察、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搜集底线数据,并按照扎根理论的要求,采用了规范的数据分析及编码技术,从个体、团队或组织三个学习层面,建构了基于项目行动学习的理论模型,并在新的理论模型指导下,探讨了基于项目行动学习的有效机制。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章绪论。在分析选题背景与缘起、选题目的与意义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整体研究思路、研究框架、研究方法、研究问题以及主要研究内容。第二章文献综述与研究问题的提出。通过对基于项目学习以及行动学习等相关文献的梳理与综述,并结合已有实践,阐述了研究问题的提出及发展过程。第三章研究方法论、研究设计、样本及编码简介。由于论文采用的是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因而在研究成果的呈现上,面对丰富的数据,如何将研究结论用一种精练的方式呈现给读者,既不让读者淹没于数据和资料中,又能让读者清晰研究脉络、了解数据与理论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研究的信度,是一个好的扎根理论研究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为此,论文在第三章详细阐述了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设计的过程(包括样本的选择、数据搜集的方法、数据分析的流程以及理论建构的过程)。第四章工作场所中基于项目行动学习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基于原始经验数据,通过扎根理论的实质性编码(substantive coding)获得了3个核心范畴与13个主范畴,分别从个体、团队与组织层面探讨了基于项目学习的影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学习活动的,并绘制出相关概念间的关系图。第五章工作场所中基于项目行动学习活动的研究。本章结合实践中基于项目行动学习的活动,探讨了基于项目行动学习的目标、过程、层次及阶段,并以原始经验数据为支撑,构建了基于项目行动学习的目标与过程的“实质理论模型”。第六章工作场所中的学习研究——个体、团队与组织。一个好的扎根理论研究不应仅仅停留于“实质理论”的建构,原因在于这种立足于原始经验数据所构建的“实质理论”,由于其数据来源于特定研究对象,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扎根理论一般都要求在“实质理论”建构以后要进行相关的文献比较研究。通过比较研究,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完善所建构的“实质理论”,将其上升为“形式理论”;另一方面实现所建构的理论与现有研究的衔接,使得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基于这样一种理念,论文在第六章从个体、团队及组织三个层面对相关学习理论进行了文献回顾及综述,梳理出核心观点,并将其与第四章和第五章所建构的“实质理论”进行比较研究。第七章工作场所中基于项目行动学习的理论模型重构。本章基于第四章、第五章的“实质理论”,结合第六章的文献比较研究,并在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新建构了基于项目行动学习的理论模型——基于项目行动学习连续统一体模型,成为本研究的最主要贡献。该模型包括:1个目标;2个过程;3个层次;4个阶段以及13个影响因素。其中1个目标表现为:基于项目行动学习实现了学习与工作、个体发展与组织绩效提升的融合:2个过程分别为:拓展性学习过程(即学习创新过程)与实践共同体学习过程(即知识应用过程);3个层次是指基于项目行动学习活动跨越了个体、团队及组织三个层次;4个阶段则描述了基于项目行动学习活动中个体及组织的心智模式与思想方式的转化过程;13个影响因素则分别从个体、团队与组织层面剖析了工作场所中影响行动学习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第八章工作场所中基于项目行动学习的机制研究。本章着眼于理论模型的应用,根据新建构的理论模型,结合当前的实践,分析了基于项目行动学习在实践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学习的“动力机制”、“发生机制”以及“保障机制”三个方面探讨如何构建基于项目行动学习的有效机制。第九章研究的发现、贡献及不足。受限于时间、精力与研究资源,本研究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例如,没有针对所建构的基于项目行动学习连续统一体模型进行验证性研究。未来还需要选择更多的样本、运用更多的理论进行比较与研究,以充实论文所获得的概念和范畴的内涵,进一步完善本文所建构的理论与研究发现,使之更具有普适性,并用于指导包括制度化教育改革在内的、更为广泛的学习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