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原本处于弱势地位的信息技术课程走上了舞台。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是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养成的基本途径,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需要,是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而程序设计类内容是学科关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部考试中心自去年的3月起,将“Python语言程序设计”科目正式加入了全国计算机二级考试当中。北京、山东等地区已经将Python内容添加到教材中,浙江省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方案已经出台,Python断定会进入浙江省信息技术高考,可以看出,Python已经成为了学生学习编程语言的首选。因此,在这种社会形势下,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VB语言替换为Python语言,开发Python程序设计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围绕《Python程序设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课程开发以及教学实践三个方面进行探索。首先,笔者通过阅读大量的参考文献,梳理国内外校本课程开发和Python语言教学的研究现状,界定相关概念,并以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条件、原则以及模式等理论基础为依据,确定本次Python校本课程开发的流程。其次,按照情境分析、目标确定、内容选择、内容组织、课程实施计划以及课程评价的流程开发Python校本课程。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法,了解学生的需求以及教师对本次Python校本课程开发的态度和建议;基于前述的调查分析,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的课程目标,确定《Python程序设计》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围绕课程目标、高一学生的学习者特征以及新课标中“数据与计算”“数据与数据结构”与“数据管理与分析等模块对Python语言内容的相关要求,再结合各种课程资源和优秀案例,选择本次《Python程序设计》校本课程的学习内容,以项目的形式组织教学,共设计了七个项目;制定Python校本课程的实施计划,对该课程进行了效果评价与反思。最后,进行《Python程序设计》校本课程的教学实践,分析本次校本课程开发的效果。笔者以N市Z中学的高一(12)班的43名学生为对象,进行了三轮行动研究,主要列举了 Python蟒蛇绘制,身体质量指数BMI以及割圆术三个教学案例。通过对每一轮研究进行“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四个过程,完善课程开发,改进教学效果。实践表明,本研究开发的Python程序设计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编程能力以及提升信息素养。虽然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但本研究与实践对其他学校开发Python语言课程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