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则古典童话的生命究竟能有多长久?又是谁在不停地传唱、讲述着它呢?翻阅古典童话《睡美人》的历史长卷,我们看到,她静静地走过了口传、文字和影视三个阶段,在不同的“说书人”手里变化着不尽的风格、衍生着各异的版本。她的嬗变、她的被重述与改编,源自于“说书人”不一样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意识形态,究由于不同媒介的秉性特征,也受制于不同的聆听者和阅读者的接受能力。因而,古典童话并不“古典”,她是这一个阶层、那一个时代、又一个意识形态所造就的产物,在“说书人”转动的舌尖,她就成为了另一个故事的经线。然而,她又拥有着“永恒”和“自然”的美颜,因为她已冻结成了一个神话,因为她虽然招展出无尽的故事主题和变化,但是她却相守着故事的主结构和基本要素不改变。这就是缘何在源远流长的童话历史中,睡美人依旧仍在沉睡中等待,等待百年之后她的白马王子出现,为她披荆斩棘,用深情的一吻将她唤醒!论文亮点与创新之处在于:首先,笔者选取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媒介载体下各异的《睡美人》故事版本作比对研究,它们分别是:中古时代的口头文学《埃达》和《萨迦》,以及1528年的法国散文传奇《佩塞福雷传奇》,文学童话时期的意大利吉姆巴地斯达·巴西耳《五日谈》中的《太阳、月亮和塔利娅》、法国夏·贝洛的《林中睡美人》、德国格林兄弟的《玫瑰小姐》,以及影像童话阶段的美国迪斯尼电影《睡美人》,希望通过对具有同一结构和要素的不同版本间的纵向比对研究,探讨古典童话的真正面貌,它历久弥新的生存之道以及它的核心矛盾;其次,在截取单一文本进行分析时,笔者力图以“说书人”为切口,用还原作家原初的创作意图、意识形态观来深层剖析和重现作品所有的时代风貌及神话内核。在引论中,本文对古典童话的概念进行了梳理和界定。古典童话,是区别于作家创作的文学童话或现代童话的一种经典性的口传文学样式,也有的把它称之为传统童话。它在民间文学的土壤里长大,在民间文学中占有着不可忽视的数量和地位。同时,它还应当囊括其中某些优秀的作品。如十九世纪丹麦作家安徒生创作的童话,意大利柯洛迪的《木偶奇遇记》,英国卡洛尔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等。第一章,历史性地考察童话在口头、文字和影像三大媒介下,发展的情形和产生的变化。将《睡美人》的各个版本对号入座。第二章,以“说书人”的创作意图和意识形态为入手,分析作品的时代风貌和特色;并通过版本之间的比较研究,发现同一文本的故事在历时中的变化和不变之处。第三章,概括总结《睡美人》变体版本中的相同因素,笔者发现,创作作家都是中产阶级出身,他们从各自的时代背景出发汲取民间故事的精神养料进行再创作,却无一例外地颂扬父权和女性驯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总结得出古典童话原来是一个混合了特定社会与文化生活中道德与行为内容的杂糅体,它在不断被“复制”和“修订”的过程中,固化故事中的主结构和基本要素,并不断产生新的主题和变化,既有时代性,而同时又能永存不朽、流传全世界。本文通过文献学研究的方法,搜集并调查文献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掌握有关《睡美人》童话的版本历史演变;并做到了解童话从口传到文字至影像发展的过程面貌。同时,论文通过结合版本学、叙事学、社会学等的研究理论,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逐一比照各个版本,探究变异版本背后的“说书人”的个人因素和历史社会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