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构建冠心病心绞痛痰瘀互结证患者的中医医生报告结局框架,探讨中医医生报告结局框架研究方法;构建冠心病心绞痛痰瘀互结证中医特色的患者报告结局框架,探讨中医特色患者报告结局框架研究方法;构建冠心病心绞痛痰瘀互结证医患报告结局相结合的中医药临床临床疗效评价方法并验证其现实可行性。材料与方法:1.采用文献回顾法、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患者深度访谈法构建冠心病心绞痛(痰瘀互结证)中医医生报告结局框架;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患者深度访谈法、临床横断面调查法构建冠心病病心绞痛(痰瘀互结证)中医特色患者报告结局框架;2.设计随机对照试验,选取中医证侯计分表作为中医医生报告结局指标,选取冠心病心绞痛(痰瘀互结证)中医特色生存质量量表、冠心病心绞痛(痰瘀互结证)自评量表作为患者报告结局指标,形成中医医生、患者报告结局指标相结合的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方法,以此评价中医药治疗方案干预冠心病心绞痛(痰瘀互结证)的有效性。结果:1.形成的冠心病心绞痛(痰瘀互结证)中医医生报告结局框架包含两部分疾病、证侯以及、病证变化程度三个层次的内容,其中疾病层次涵盖了胸痛、胸闷发作的频率、持续时间、严重程度及运动耐量四个层面的具体信息,证侯层面涵盖了反映痰瘀互结证证侯特征的心悸、气短、肢体沉重、口唇紫暗、舌象、脉象六个层面的具体信息,病证变化程度从无、轻、中、重四个等级的评估。2.形成的冠心病心绞痛(痰瘀互结证)患者报告结局,包含疾病临床表现、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疾病治疗满意度三个层次的内容,其中临床表现层次涵盖了反映疾病特异性的症状表现和体现痰瘀互结证的证侯特征,健康相关生存质量涵盖了日常活动受限状态、精力状态、饮食状态、睡眠状态、心理状态五个方面,疾病治疗满意度涵盖了对疾病治疗方案和治疗效果两个方面。3.随机对照试验共纳入患者240例,试验组、对照组分别为120例。医生报告结局指标:试验组与对照组中医证侯计分表在总分、疾病维度、证侯维度治疗前后均有好转趋势,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报告结局指标:经8周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中医特色生存质量量表总分、心绞痛维度、睡眠维度、疾病担心维度、满意度维度均有好转,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运动耐量维度44.26±4.01vs42.92±5.69(P=0.036),证侯维度32.18±4.45vs30.82±5.42(P=0.035),两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经8周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自评量表总分、疾病维度、体质维度均有好转,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运动耐量维度20.85±2.36vs19.93±3.34(P=0.015),两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1.所建立的中医医生报告结局作为软指标评价中医药的临床疗效有必要性、可行性。2.所建立的患者报告结局作为软指标评价中医药临床疗效有必要性、可行性。3.医生患者报告的结局相结合的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方法因其对中医特色和患者自身感受的双重关注更加适合中医药的临床疗效评价,能够补充单纯采用实验室指标对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