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导管栓塞术是介入放射学最重要的基本技术之一,应用范围广泛,可用于临床上各种动静脉性出血、各种富血供良恶性肿瘤的术前栓塞、血管病的治疗、器官功能灭活及血流重分布等方面。栓塞材料的选用是血管介入栓塞治疗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目前国内应用最多的永久性颗粒型栓塞材料是进口的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颗粒。然而PVA形态欠规则、膨胀系数大易堵塞微导管,缺乏可视性且价格昂贵,结合目前我国国情,自主研发一种可显影的栓塞材料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及实用价值。
聚乳酸(polylaetic acid,PLA)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无毒、可生物降解,降解产物C02和H20不会在重要器官聚集。于1997年被美国FDA批准作为药用辅料,广泛地用于药物缓/控释系统。碘化油是植物油与碘结合的一种有机碘化合物,碘含量为480mg I/ml,X线不易透过,具良好的显影性。
本课题探索性地采用单乳化技术(O/W)将聚乳酸和碘化油制备成一种新型的栓塞材料,并通过兔肾动脉栓塞实验研究其可视性、栓塞效果及生物相容性,期望改善栓塞材料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有利于提高介入栓塞治疗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第一部分聚乳酸-碘油微球的制备
目的:制备形态规则、大小较均匀、成球率高、悬浮性好、不透x线性及无毒的微球。方法:采用单乳化技术将碘化油与PLA按不同的配比(0.5ml/1g、1.0ml/1g、1.5ml/1g、2.0ml/1g)制备PLA-碘油微球,选用粒径范围为200-450μm的微球。观察并比较四种PLA-碘油配比的微球的表面形貌、表观密度、悬浮性、成球率、表面电荷、溶胀性、不透x线性及毒性研究。结果:四种配比的微球均呈球形,外观较光整,分散性好,表面可见许多细小的泡孔;微球表面电荷均为负电,1小时膨胀不明显;随着碘油含量的增加微球显影性增加,但悬浮性变差、成球率下降。灭菌后备用的微球样品进行无菌试验、热源试验、血液相容性试验,结果均无异常。结论:本方法制备的PLA-碘油微球形态规则、光整、大小较均匀、成球率高、膨胀系数小且无毒性,符合栓塞要求。结合微球的表观密度、悬浮性及可视性,初步认为碘化油与PLA的比例为1.5ml/1g时为较佳配比。
第二部分聚乳酸一碘油微球栓塞兔肾动脉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兔肾动脉栓塞实验研究PLA-碘油微球的x线可视性、栓塞效果及生物相容性。方法: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36只,随机分为PLA组(用PLA-碘油微球栓塞兔左肾动脉)和PVA组(用PVA栓塞兔左肾动脉)。分别于栓塞术前、术后1d、1w、2w、4w、12w抽血行血常规、生化检测;分别于栓塞术后1w、4 w、12w复查造影并分批处死动物,取下双侧肾脏,称其重量,并行组织学检查。结果:在栓塞过程中,PLA-碘油微球和生理盐水混合通过导管顺利,且透视下可以观察到微球的行程,栓塞术后1w仍可见显影的栓塞材料;两组动物栓塞后1w、4 w、12w复查造影均未见肾段动脉明确再通。两组动物在栓塞前后血象、肝肾功能变化不大,均在正常范围内。PLA组栓塞后1w,栓塞侧肾重量与对侧健康肾相比有所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5);栓塞后4w、12w,栓塞侧肾明显萎缩,健侧肾代偿性增大,两者重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每组内三个时间点栓塞侧肾重量两两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同一时间点栓塞侧肾重量比较统计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肾脏病理切片所示血栓形成与机化情况相似;PLA组栓塞动脉周围的异物巨细胞情况及炎症反应程度较PVA组明显。结论:聚乳酸一碘油微球在动物实验过程中表现出较好的x线可视性;尽管它可生物降解,但是其中远期的栓塞效果与PVA相似;同时也具有较好的组织相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