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篇论文的主题如题目所示,即阐述“《呐喊》《彷徨》的重复现象”,出发点有两个,一个是通过文本细读,探讨“重复”作为鲁迅小说的艺术手法,其具体的使用以及艺术效果;另一个出发点是立足于文学史的视野,借“重复”现象,来探讨鲁迅晚年停止小说创作,转而专注杂文创作的内在原因,并初步探索这种小说——杂文的文体转换,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主流更替的关系。目前学界对鲁迅的研究已经达到相当水平,为了避免本文的论述流于宽泛,因此本文在绪论部分设置了三个点作为立论的基础,分别是文学家的鲁迅及其文学、共时性的文本内容与意义、开放的鲁迅文本及鲁迅研究。以上三个立论的基本点,基本上确定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的属性,因此正文部分能够在“对象化”的便利中展开论述,较好地实现了一个直线型的掘进式的研究思路。在这个思路中,论文能够有效避免过多的侧面展开,借以实现文本事实——价值论证——意义推导的逻辑过程。按照这种逻辑顺序,正文分为四部分。第一章通过文本细读和数理统计,论证鲁迅小说中的意象重复。《呐喊》《彷徨》的重复意象有两类,一类是社会文化意象,一类是象征隐喻意象。该章的结论有两个,一是鲁迅将本不是意象的事物赋予某种诗意,进而发现并创造了许多意象,这些意象为他所独有并为后世沿用;另一个是鲁迅大量地重复使用这些意象,形成了他的小说的整体性和某种封闭性。第二章结合新批评的方法,对鲁迅的小说情节展开具体的分析和审美判断。在该章中,笔者着重分析的是两类重复情节,即作为细节的隐蔽性重复情节,与多文本共享的情节模式。通过论证,笔者发现,许多作为细节的隐蔽重复情节,具有非常有效的叙事功能,显示了鲁迅小说技术的微妙与美感。而通过探讨多文本共享的情节模式,笔者发现鲁迅小说在情节上的一定的相似性,乃至于某些内在规律。第三章是本文论证的重点,也是难点。因为在鲁迅小说的主题学这个问题上,已经积累着太多的研究者及其研究成果,推陈出新较为困难。因此,在辩证地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采用对比阅读和影响研究的方法,通过论证《呐喊》《彷徨》的“姊妹篇”这种现象,以及《狂人日记》形态学与启蒙母题的关系,来探讨鲁迅小说的主题重复的问题。笔者在该章论证得出两点:鲁迅小说中存在至少八篇为“姊妹篇”;《狂人日记》由于其形态学的独特性,可以看做是鲁迅小说启蒙母题的发源,在鲁迅小说中处于某种“纲领性”的地位。第四章集以上三章之成,探究意象重复、情节重复、主题重复之于鲁迅和鲁迅研究的意义。通过对比《呐喊》《彷徨》与《故事新编》、杂文,并结合着一定的史料,以及回到文学史现场的一定的努力,笔者认为鲁迅小说中的重复现象是确实存在的。而且,一部分“重复”是鲁迅有意为之的艺术技巧,昭示着鲁迅精微深沉的小说艺术。另一部分“重复”现象,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鲁迅小说创作所具有的某种困境,即自我的重复性和文本的封闭性整体性。而为众多学者所论证的鲁迅晚年所谓的“杂文”自觉,正是这种小说创作困境的解决方式。结语部分,沿着第四章的理路,初步地表达了笔者的宏观文学史的想象,即鲁迅的从小说到杂文的文体转向,从细致深刻到直露粗豪,是否与五四文学到左翼文学的转向有某种“同构”的关系。因为这是另一个问题,而且需要相当复杂的论证,因此,笔者只是在结语中粗浅一说,作为新的问题而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