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乌梅丸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检测与细胞凋亡关系密切的Caspase-3、Fas、FasL、Bcl-2、Bax蛋白的表达,以探讨乌梅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以期明确乌梅丸的作用靶点,为乌梅丸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成5组:空白对照组、UC模型组、UC+乌梅丸大剂量组、UC+乌梅丸中剂量组、UC+乌梅丸小剂量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余行溃疡性结肠炎造模。以50%的TNBS/乙醇溶液按100mg/kg剂量用注射器缓慢推入结肠,诱导溃疡性结肠炎形成。从造模第4天起,空白对照组和UC模型组以10ml/kg剂量生理盐水灌胃,乌梅丸大、中、小剂量组分别以53.2g/kg、26.6g/kg、13.3g/kg剂量乌梅丸灌胃处理,各组大鼠连续灌胃10天后处死。ELISA法检测Caspase-3的表达,TUNEL法检测结肠上皮细胞凋亡,Q-PCR法检测结肠上皮细胞Fas、FasL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肠上皮细胞Bcl-2、Bax的表达。通过分析乌梅丸对上述各项指标的影响,探讨其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 结果:(1)大鼠一般状态:空白组大鼠状态显著优于模型组大鼠,乌梅丸大、中、小剂量组用药10天后均能明显改善大鼠的各项体征,其中以乌梅丸大、中剂量组大鼠扎堆、发抖、喜静懒动等情况明显改善,乌梅丸小剂量组仍有上述现象。 (2)病理组织学观察:模型组大鼠结肠黏膜表面起伏不平,可见溃疡面形成或黏膜大面积缺损,结肠充血、水肿,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腺体萎缩或消失,杯状细胞排列紊乱。给药治疗后,乌梅丸大、中剂量组病理改变明显减轻,乌梅丸小剂量组仍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 (3)Caspase-3蛋白的含量: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上皮caspase-3含量显著增强(P<0.01);与模型组比较,乌梅丸大剂量组、乌梅丸中剂量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乌梅丸小剂量组有差异(P<0.05);与乌梅丸大剂量组比较,乌梅丸中剂量组有差异(P<0.05),乌梅丸小剂量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 (4)Fas、FasL蛋白表达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上皮细胞Fas和FasL表达显著增强(P<0.01);与模型组比较,乌梅丸大剂量组、乌梅丸中剂量组、乌梅丸小剂量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乌梅丸大剂量组比较,乌梅丸中剂量组有差异(P<0.05),乌梅丸小剂量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 (5)Bcl-2、Bax蛋白表达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上皮细胞Bcl-2蛋白表达明显减弱,Bax蛋白的表达显著增强(P<0.01);与模型组比较,乌梅丸大剂量组、乌梅丸中剂量组,乌梅丸小剂量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乌梅丸大剂量组比较,乌梅丸中剂量组有差异(P<0.05),乌梅丸小剂量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 (6)结肠上皮细胞凋亡情况: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上皮凋亡细胞显著增多(P<0.01);与模型组比较,乌梅丸大剂量组、乌梅丸中剂量组、乌梅丸小剂量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乌梅丸大剂量组比较,乌梅丸中剂量组、乌梅丸小剂量组有差异(P<0.05)。 结论:乌梅丸能通过阻遏结肠上皮细胞凋亡进程,发挥调节肠道免疫功能、缓解炎症反应、促进溃疡愈合、增强肠腔屏障的防御作用。其发挥这一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Caspase-3蛋白的含量,抑制Fas/FasL途径,同时调节Bcl-2、Bax的表达而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