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募性非营利组织作为发展慈善事业主力军,成立开始便被赋予了促进公共利益最大化、促进社会建设与社会进步的崇高使命,社会责任是其必须肩负的最重要职责之一。自1981年第一家公募基金会——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成立以来,我国公募性非营利组织迅速发展,在社会教育、医疗服务、扶贫救灾、妇女权益保护等方面发挥着主导性作用。与此同时,公募性非营利组织也出现了系列严重问题,尤其2011年曝光的多起慈善丑闻事件所凸显出的社会责任淡薄与缺失,使公募性非营利组织遭遇了严重民众信任危机。公募性非营利组织在我国慈善事业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使得其社会责任重构问题一直为学者们关注。因此,本文尝试对公募性非营利组织社会责任缺失问题进行研究,探索切实可行的社会责任重构策略。首先,回顾以往研究成果,包括非营利组织界定、公募性界定、公募性非营利组织社会责任缺失原因以及如何进行社会责任重构等。与此同时,本文就利益相关者理论及理论应用问题作了相关介绍。其次,以案例为研究线索探讨公募性非营利组织社会责任缺失与重构问题。本文引用了三个国外非营利组织社会责任缺失与重构经典案例,对事件发生过程、事件影响及责任重构机制进行相关阐述,并剖析了重构成功原因,对比分析三案例中非营利组织社会责任重构的共同成功经验。最后,对国内公募性非营利组织社会责任缺失进行案例分析,剖析责任缺失深层原因。就责任缺失问题,本文通过国内外相似性与差异性比较分析,得出了非营利组织社会责任缺失根源在于宏观经济发展水平及行业“先天不足”带来的弊端、多方治理模式运用于非营利组织社会责任重构中具有较强合理性与可行性的基本结论。本文最后一部分即本研究主要创新点--公募性非营利组织社会责任重构对策探索。首先分析了公募性非营利组织社会责任缺失五大阶段,防控缺失/失效、信息披露滞后、信任危机持续、责任形象重塑、责任恢复提升。根据各阶段责任缺失表现形式,本文对相应重构策略进行探索,分别为机制审查与预控加强、事件调查与道歉补偿、危机处理与惩处加强、整改规范与内控共治、品牌维护与诚信建设,同时结合案例进一步说明社会责任缺失阶段与重构策略。最后,就我国公募性非营利组织社会责任重构之制度建设建议作了相应阐述,包括法律法规健全、监管体制改革与完善、组织内部自律制度建立以及各利益相关者监督权利制度化。通过对缺失阶段与重构过程分析及配套制度探索,本文旨在为我国公募性非营利组织公信力恢复、社会责任有序重构提供参考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