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是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源头和人类生活的聚落形态,是滋生培育乡土文化的根源和基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在城市扩张、乡镇工业兴起等多种因素作用下,传统的乡村空间因不断遭到侵占而日益萎缩,当前,我国每天会有80多个自然村消失。而没落与消失的并不只是乡村,伴随城市文化的强势扩张,随之消亡的还有乡村中的历史沿革、民俗风情、传说故事、古建遗存、名人传记、村规民约、家族族谱、传统技艺、古树名木等乡土文化[1]。乡村的没落,加速了这些文化的衰败。在乡村建设中,对乡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成为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由于缺乏生态景观理论和技术指导,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正经历着一场“美化运动”,浓厚的都市气息、过分的人工痕迹及模式化的盲目跟从让原有村庄的乡土气息消失殆尽,出现了严重的“千村一面”现象。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由于经济基础、自然条件、传统习俗、历史渊源等差异,历经千百年岁月磨砺留存至今的村庄,有着各自的风貌和气质。在新农村景观设计中,应充分保护和传承各具特色的乡土文化,因地制宜景观设计,变“千村一面”为“千村千面”。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我们理想中对中国乡村的期待。本课题以陕西省丹凤县冠山村新农村景观改造为研究对象,从景观设计角度出发,通过实地参与项目改造,探索如何将乡土文化融入冠山村景观设计中。笔者认为,新农村建设不应该是完全的乡村“美化运动”,而应该是在尊重并继承当地历史、文化、生态和社会习俗的基础上的一种有机再生。在景观设计中应充分保护与传承乡土文化、结合与利用乡土文化,找寻乡土文化传承与新农村建设的最佳结合点,在保护和建设中找到最大交集。以冠山村规划改造为例,景观设计中对特色住宅、传统院落、乡土植被、民俗文化等进行充分保护,并结合冠山村的地势地貌、街巷布局、风土人情等地域特色,对乡土文化景观进行创新与再造,使乡土文化延续与农村景观设计互为补充、共同发展,使乡村景观设计呈现出“一村一品”的独特地域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