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氰化提金具有工艺简单、提金速度快等优点,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提金技术。氰化提金技术的广泛应用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大量氰化废水,而金矿往往与铜铁锌等硫化矿紧密伴生,造成氰化废水中金属离子含量过高,增加了氰化废水的处理难度。本论文以模拟水样为研究对象,采用季铵盐离子浮选处理氰化提金废水,探索了pH、季铵盐种类和用量、搅拌时间、絮凝剂种类和用量对氰化物去除效果的影响。pH对浮选效果影响较大,亚铜氰络离子随pH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分布特征。随着pH的升高,亚铜氰络离子去除效果逐渐变差。季铵盐筛选试验可知,长链季铵盐起泡能力更弱,与亚铜氰络离子缔合稳定性更好。季铵盐与锌氰络离子缔合稳定性较差,仅有双链季铵盐可以和锌氰络离子生成不溶性缔合物,因此选择加入铜离子络合游离氰化物。絮凝剂探索试验发现,有机絮凝剂的添加降低了铜氰络合物的去除率。在低浓度条件下,无机絮凝剂对铜氰络合物有一定促进作用,但高浓度的的无机絮凝剂会降低铜氰络合物的去除率。选择CTAB为粗选捕收剂,DDAC为扫选捕收剂,采用一粗两扫浮选工艺,浮选后溶液中残余铜和总氰的含量分别为10.57 mg/L和39.03 mg/L,去除率分别是94.78%和88.78%。浮选后仍有部分氰化物无法去除,计算表明浮选后90%的氰化物都是HCN。在模拟水样基础上,通过溶液化学计算、粒度分析和红外光谱分析对季铵盐与铜氰络合物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溶液化学计算可知,在pH=5时,溶液中Cu(CN)2-为优势组分,随着pH进一步增加,Cu(CN)32-和Cu(CN)43-含量逐渐升高,当pH大于8后,Cu(CN)32-变为优势组分,说明季铵盐和亚铜氰络离子的生成缔合物的稳定程度依次是Cu(CN)2->Cu(CN)32->Cu(CN)43-。粒度测试发现双链季铵盐缔合效果更好,生成缔合物粒度更大。缔合物中铜含量测定结果表明,随pH的升高,缔合物中铜含量不断降低,说明Cu(CN)32-和Cu(CN)43-含量逐渐升高,与热力学计算结果相吻合。红外光谱分析表明,缔合物在2114 cm-1处出现了氰基吸收峰,说明季铵盐与亚铜氰络离子发生了缔合反应。实际废水浮选试验结果表明,离子浮选对铜、铁、氰化物和硫氰根均有一定的去除效果。在油酸用量为0.1168 g/L时,去除效果最好,铜、铁、氰和硫氰浓度分别是80.9 mg/L、90.2 mg/L、169.5 mg/L和0.81 g/L,去除率分别是78.37%、41.69%、80.92%和60.62%。离子浮选对实际废水处理效果不太理想,主要由于实际废水中离子强度过高,一方面使季铵盐碳链发生蜷曲,降低了缔合物的疏水性;另一方面改变了亚铜氰络离子分布情况,降低了季铵盐与铜氰络合物的缔合效果。该论文有图29副,表23个,参考文献9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