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战国时期是中国哲学思想的黄金时代,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势,对中国哲学发展产生极大影响。诸子治学的目的是干预当时当地的政治形势及社会环境。在诸多学说中庄子的特立独行引起了后世哲学家们的深入研究探讨。关于政治哲学的论题数千年间被先贤不断关注探索,至20世纪末,对政治哲学视域下的中国哲学思想研究日渐发展。本文将立足于郭象版《庄子》文本,以内篇中《应帝王》为例,对庄子的政治哲学思想进行专题性分析。文章首先通过澄清政治哲学概念、判定《庄子》内外篇时代、分析《应帝王》题目意义等途径确定对《应帝王》篇政治哲学思想研究的可靠性及可行性。并以此为基础,分别以《应帝王》篇中“有虞氏”与“泰氏”、“肩吾见狂接舆”、“混沌之死”三则寓言为例剖析庄子政治哲学思想。第二章从“四问四不知”与“非人之人”两条进路探究庄子政治哲学思想中对权力行使原则及权力源头的思考。第三章从“肩吾见狂接舆”寓言中对比儒家政治形态,分析庄子观点中的“圣人之治”,进而明晰庄子观念中以“道”为“治”的理想政治统治。第四章从对“浑沌之死”的不断追问中,感受庄子对战国时期“德”与“礼”悖离现状的惋惜和悲伤。综合分析得出结论:庄子认为为政者只有不将天下视为己有,将治天下视为生命之“余事”,才可天下大治。最终明晰庄子的本意并非要建立一个消极退化的历史观以求批判战国时期的政权统治弊端,而是要探索性的回应在“帝王相传之统”终结、“德”与“礼”作为政教纲常名实悖离的时代之下为政者应如何正确开启政权的运转?如何定位自身?如何处理个体差异与天下之治的关系?等一系列政治问题。本文将尝试对庄子政治哲学思想进行专题性剖析,力图为后来者研究庄子哲学思想提供更具创新性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