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二十年间,由于信用衍生产品的诞生及迅猛发展,使得金融衍生品市场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2010年10月29日,《银行间市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试点业务指引》的发布宣告了我国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正式推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试点营业。这使得信用风险转移在我国金融市场中得到极大发展,而其对市场的影响有两个相反的方向。并且在近年来的相关文献中,大多数肯定了信用风险转移市场的发展能为参与者带来效益,有助于整个金融环境的发展。但也都提及了其可能对商业银行、金融系统、宏观经济造成不利的影响。鉴于目前的经济环境下,本文在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信用风险转移对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的角度出发,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探究其深层次的机制。本文的目的旨在研究我国在信用风险转移这个新兴市场中由于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推出而引起的银行系统稳定性的变化,特别是其引起的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盈利情况以及风险水平的变化,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参照面板数据模型,沿着以下的思路来进行研究:首先,针对本文选题,搜集国内外有关文献并进行整理、研究、评价,回顾所有文献,了解相应领域的研究现状,根据已有的文献进行创新,挖掘出新的内容,并据此进行研究。其次对信用风险转移市场进行概述,介绍信用风险转移的工具、参与者最近的发展动向,并且结合国外的发展介绍我国信用风险转移市场的相关情况,特别是对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进行详细描述。再次,对本文所需的模型进行详细描述,阐释事件研究法的数据及公示表达,以及面板数据回归模型的应用情况、变量设置等。最后进行全文的实证分析,得出最终的实证结果并据此进行分析,阐释结果出现的原因,总结全文并对未来的研究作出展望。实证结果显示,我国信用衍生品的交易规模的提高与银行信贷规模的扩张有显著影响,两者呈现正相关,在某一方面,也刺激了存款的增长率。同时,银行的收益率与信用衍生品交易规模呈现正相关,这是由于在信用衍生品交易规模的驱动下,导致贷款量不断增长,从而使得银行收入也逐渐加多。但是本文也得出了另一个结论,信用衍生品的交易规模与银行的系统风险间没有显著相关性。银行通过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分散部分信用风险,但同时作为信贷保护出售方,出售信用保护,从而提高其风险水平。由上述结论可以看出,我国金融业还是持比较谨慎的态度的,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推出对银行系统的影响总体是比较正面的,对贷款量的扩张以及收益率的提升都有积极的影响。所以各家银行应当积极参与其中,适度介入该项目,而不是采取观望甚至是回避的态度,这对于解决我国银行业普遍存在的信用风险资产区域集中度较高的问题,银行资产的流动性不足的问题以及抗风险能力较弱的问题都有所帮助,这就要求我国金融体系需要更加完善,监管的力度需要更加严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