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听骨链局部缺失常见于先天性单纯听骨链畸形、先天性外中耳畸形、炎症后遗改变等,临床上表现为传导性聋,手术是目前改善听力的最有效方法。听骨链异常的不同分类决定了拟采用的手术术式的不同,因此准确评价听骨链情况对术前的明确诊断、成功进行中耳重建术及预测术后听力的恢复水平有重要意义。而常规的横断位、冠状位CT图像很难在任何一幅层面上完整显示任何一个听小骨,特别对显示微小的砧骨豆状突、砧蹬关节、镫骨等细节价值有限,很容易漏掉听小骨的局部缺失、听骨链失连接等。近年来在中内耳方面应用较多的MSCT三维重建技术如多平面重组技术(Multiplanar Reformation)、容积再现技术(Volume Render, VR)以及CT仿真内窥镜技术(CT Virtual Endoscopy, CTVE)已表现出较常规二维CT图像更优的诊断能力及很强的应用价值,但目前尚未有研究就这三种后处理方法显示听骨链局部缺失的诊断优劣性进行对比分析,即讨论何种技术具有最高的手术符合率、最优的诊断价值,能提供最有力的辅助诊断信息。采用MPR、VR、CTVE技术对图像进行重建均需要耗费一定时间,且操作者需事先投入大量时间反复练习才能充分掌握重建技巧、达到熟练程度,因此找出一种最具诊断价值、耗时最短的CT后处理技术,可在保证诊断质量的前提下缩短工作时间,有较大的临床价值。目的:本研究旨在对比分析MPR、VR、CTVE显示听骨链局部缺失的诊断价值,通过半定量分析得出各种重建技术的最佳成像参数选择,并与术中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三种重建方法的优劣性,希冀找到显示听骨链局部缺失的最佳三维重建方法,有较满意的敏感性、特异性、符合率等,以供日后的临床推广应用,同时为临床提供最精确的术前指导。方法:实验对象为电测听示单侧或双侧传导性聋,经手术证实的听骨链局部缺失病例,共收集到31例32耳,剔除掉了鼓室内有软组织灶的活动性中耳炎或是听小骨彼此有融合的患者。对符合标准病例的原始影像资料进行源二维图像重建,随后分别用MPR、VR、CTVE技术对听骨链做进一步的三维重建,分别由3位经验丰富的影像专家对重建图像上的听骨链12个子结构进行仔细观察,判断各结构存在与否,同时采用半定量评分系统进行评分;以同样的标准对入组病例术中观察到的听骨链各结构情况进行评分,将影像观察所见与手术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利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这三种CT后处理技术辨别某子结构是否存在缺失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符合率),同时生成直观的ROC曲线观察比较各组间准确率(即ROC曲线下面积)的差异。最后,将听骨链视为一个整体,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非参数检验进行多重比较的统计方法,用SPSS软件计算这三种CT后处理技术对判断听骨链整体是否存在局部缺损的诊断价值的优劣性。结果:判断锤骨是否存在局部缺失,MPR、VR、CTVE诊断符合率均较高,其中以MPR为最优;对锤砧关节的观察,除CTVE符合率较低外,MPR与VR均较好;本课题中没有发现砧骨体、砧骨短突缺失的病例,MPR与VR对这两个结构的显示能力均较好,CTVE则稍差;砧骨长突的缺失为入组病例中最多见的听骨链局部缺失,MPR所见与手术“金标准”符合率最高,VR次之,CTVE最差;对于豆状突、砧镫关节、镫骨头的观察,三种方法的诊断准确性均较高;而对于镫骨前后弓而言,MPR评价其是否缺失为最优,而其余两种技术的诊断价值中等,CTVE在前弓的评价上好于VR,VR则在后弓的评价上好于CTVE,总体来说两者对镫骨足弓的评价能力不相上下,均不及MPR;对镫骨足板存在与否的判断,MPR与VR均不够理想,但如两者比较而言,MPR更具有优势;最后对于作为一个整体的听骨链而言,MPR判断其局部结构缺失的价值是最高的。结论:MPR重建方法为观察听骨链局部结构缺失的最佳选择,其操作简便、形象直观,成像质量标准,不受观察阈值及操作者个体因素影响。对于高度怀疑具有听骨链局部缺失的传导性聋患者,当在常规CT上无阳性发现时,可进一步行MPR重建予以证实,避免遗漏掉微小的听骨链异常。MPR可视为常规3D重建成像技术对普通CT横断位、冠状位的有力补充,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VR、CTVE判断听骨链各结构缺失的诊断符合率均不及MPR,它们虽为真正意义上的三维成像,可立体显示听骨链,但操作耗时,受阈值影响大,易带有较强的个人主观性,如选择不恰当的阈值及操作不当均会造成假阳性和假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