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世纪初,为了提高我国本科生教学质量,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和学习动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新生研讨课应运而生。新生研讨课提倡在教授指导下开展小组讨论,新生在主动参与和充分交流中启发研究和探索的兴趣,学习科学的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顺利完成从高中阶段向大学阶段在学习上和心理上的转换和适应过程。本研究基于大学教师、学生和学校管理者的多元视角,运用量化和质性研究方法,借鉴国外经验,结合国内高校对于大学新生研讨课的实践,提出改进策略,以促进大学新生研讨课课程质量的提升。论文在研究综述的基础上,首先对大学新生研讨课进行概述。介绍了新生研讨课产生的背景,总结了新生研讨课课程的特点,并对课程评价理论的四个历史时期和评价模式进行分析,以期找到适切的课程评价的理论依据。其次,对大学新生研讨课调研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在探讨课程评价的基本要素基础上,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五个维度编制了调查问卷,分析大学新生研讨课的实施情况。论文对江南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大学4所高校的600余名大一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认为:大学新生研讨课总体实施情况较好,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模式,受到大一学生的好评。在课程目标方面,通过新生研讨课,学生的探索意识得到了显著增强;在课程内容方面,教师选择课程内容还没有充分考虑学生需求;在教学方法方面,总体来说,教师能够使用专题研讨的教学方法;在课程实施方面,学生对所学课程的重点难点还掌握得不到位,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在课程评价方面,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较为满意,学生对自己在课程中的表现较为满意。再次,对大学新生研讨课进行质性分析。从教师、学生、学校管理者多元视角进行访谈研究,进一步了解新生研讨课的实施情况。运用扎根理论对访谈材料进行分析,得出大学新生研讨课的实践价值与存在问题。大学新生研讨课的实践价值主要体现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构建师生研讨的教学共同体;小班教学名家领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部分教师对新生研讨课的授课方式没有转变;学生对新生研讨课的学习形式还没有完全适应,学校对新生研讨课的保障机制不健全。最后,针对大学新生研讨课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分析美国哈佛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新生研讨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以下改进策略:第一,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包括设立发展性课程目标,把握课程建设方向;选择引导性课程内容,提高课程质量水平;运用多样性教学方法,优化课程指导措施;实行监管性课程实施,提升课程服务质量;构建多元化课程考评方式,体现考核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第二,加强大一新生学习兴趣和习惯的培养。包括加强学生兴趣培养,满足学生发展的个性化需求;注重学习习惯转变,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第三,健全保障机制,提升学校课程管理水平。包括加强教师培训与课程评估;建立有效的教师监督与学生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保障机制,提高管理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