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对我国东亚季风区几个典型研究区域进行了土壤和大气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和大气颗粒物中7Be的采样分析,历时三年,范围涉及我国东部和南部地区。对POPs的污染状况、分布特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对7Be的分布开展了调查,同时在POPs变化规律探索中创新性地加入了7Be指示作用的尝试。结合本研究的结果与文献资料的数据可以看出,有机氯农药(OCPs)在土壤中的纬度分布没有规律性,其在土壤中的含量取决于历史上的使用量以及目前可能仍在使用的林丹和三氯杀螨醇等农药。表层土壤中七种多氯联苯(PCBs)异构体的总含量较高含量都集中在东北地区。利用逸度模型对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典型农业地区有机氯农药的土壤-大气的交换进行了初步研究。两个研究区域中,大部分OCPs土壤中的逸度总体上大于空气中的逸度,土壤有机氯农药总体上均表现为大气有机氯农药的源。对大气样品分析的结果表明,蒸汽态和颗粒态的有机氯农药和多氯联苯的纬度分布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中国北方五城市(北京、青岛、沈阳、梅河口、吉林)范围内,气相总OCPs主要是以DDTs为主要的化合物;DDTs和总PCBs均随纬度的增大而规律性地降低。利用克劳修斯一克拉贝龙方程进行协助判断,结果表明温度是控制气相DDTs和PCBs从中低纬度向高纬度地区传输的主要控制因素,而对于HCHs的纬度变化来说,温度不是主要控制因素。中国不同纬度城市(广州、苏州、青岛、北京、黑河)大气颗粒态中各类POPs的纬度分布呈双峰分布模式。在青岛都出现了低谷,可能是青岛受到海洋气候的影响所致。对北京和广州市大气颗粒物中POPs以及7Be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北京市大气颗粒物中,HCHs, DDTs和PCBs三类化合物遵循相同的季节变化模式,即大体上同时增大或同时较小,但增大或减小的比例随时间变化并不是均匀的oDDTs和PCBs两类化合物之间的同步性要较它们与HCHs的同步性为好。广州市大气颗粒物中HCHs与DDTs,以及PCBs与PBDEs这两组物质的季节变化规律分别较为相似,即浓度同时升高或降低,且这两组物质之间的变化规律有相反,即一组浓度升高,另一组浓度降低。大气颗粒物中POPs含量的变化与某些气象条件的变化有直接联系,如降水、风向对其影响较为明显,而正常自然温度的变化与大气颗粒物中POPs的含量的高低并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北京市大气颗粒物中7Be浓度高于全球年平均观测值(3.5 mBq/m3),浓度变化范围为4.90~15.64 mBq/m3,平均值为8.64 mBq/m3,最低值出现在2月,最高值出现在9月。广州大气颗粒物中7Be浓度变化范围为0.07~8.45 mBq/m3,最高值出现在5月,最低值出现在8月,平均值为2.59 mBq/m3,低于全球年平均观测值。影响近地表大气颗粒物中7Be浓度的因素主要为纬度、大气传输、大气清扫效率。对7Be的测定分析,验证了“春季泄露”现象的存在。数据显示,7Be与POPs在不同季节、不同的纬度区域,分布上既存在有共性的变化趋势也存在差异性;其共性表现在在夏季和秋季降雨是影响大气中7Be和POPs的最主要因素,其差异性表现在7Be与各有机化合物的来源不同。在7Be波动不大的区域,可以用POPs化合物与7Be的浓度比值来反映该POPs化合物来源的波动。本研究在不同纬度城市采样分析7Be的结果表明,7Be在大气颗粒物中的含量基本呈高斯正态分布,且该分布曲线整体可能会随着季节的不同在一定的纬度范围内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