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86年党和国家组织开展扶贫开发以来,我国的反贫困实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然而,进入21世纪之后,反贫困工作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条件,扶贫效率开始递减,陷入了诸如瞄准机制失灵、漏斗效应明显、贫困户参与不足等多方面的困境。为了突破瓶颈和如期达到全面脱贫的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政府各部委在“十三五”期间密集颁布了一系列指导文件,强调了文化扶贫的战略性作用,提出未来发展的总体目标和路径,扶贫工作进入以“文化”为核心的提质增效阶段。 文化兼具经济、社会和意识形态多重属性,能够从根源上解决贫困人口能力素质低、观念精神滞后,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但是,由于文化本身的形成、发展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文化扶贫的影响因素和作用路径相比其他扶贫手段更为复杂。科学把握文化扶贫的运作逻辑,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文化精准扶贫理论体系、方法体系和策略体系不仅是国内外研究的新趋势,同时也成为各地开展扶贫实践的重要战略举措。 基于此,本文在已有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通过对文化扶贫概念和特点的梳理,界定了文化扶贫的内涵,并从资源、人口、环境和经济四个方面构建了文化扶贫的作用体系。进一步地,通过对陕西省三个贫困县(宁强、略阳、凤县)的文化扶贫实践开展问卷调查,运用因子分析法和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了文化扶贫作用体系的基本结构及核心构成要素。结果表明,在相互耦合力作用下,资源、人口、环境和经济4个维度及21个构成要素共同组成文化扶贫的作用体系,基本涵盖了文化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其次,基于文化扶贫作用体系的研究框架,运用系统动力学揭示了文化扶贫的作用机理,探明了提升文化扶贫实施效果的正向反馈路径,即通过注重文化资源原真性、加大文化扶贫项目投入、增强文化事业投入和提升GDP能够促进文化减贫。在此基础上,利用实证结果调控模型内的变量参数和检验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有效性,进而展开4种策略下的仿真实验,得出当前文化扶贫开发工作边际效率递减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改进策略和政策建议:一是文化扶贫中的资源开发过程中要坚持利用与保护并举,二是不可粗放利用资源来换取经济效益,三是注重经济结构调整,以实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脱贫解困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