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况周颐是晚清民初著名的词人、词论家。他倾注一生的精力研究词,汇编成词集《蕙风词》。同时,况周颐在词创作中不断总结作词经验,进行大胆的创新,写成词学理论著作《蕙风词话》。它与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并称为“晚清词学双璧”,又与陈廷焯的《白雨斋词话》合称“晚清三大词话”。况周颐的《蕙风词话》不仅在词理论上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创新,而且直接指导读词、作词、赏词、论词,直接影响和作用于词坛,中兴清词,为词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词论主张具有深远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蕙风词话》的词学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学思精深,其关于“词心”、“词境”、“词骨”、“词格”、“词径”等诸多方面的见解都有独到之处,在继承中有发展,在总结中有升华,在看似分散的经验总结中暗含着一个颇富个性的理论系统。其中,“词心”是况周颐词学理论框架中的核心概念,具有纲举目张的作用。本文共分五部分,以“词心”这个命题为切入点,研究“词心”说的本质内涵与外延,“词心”说的理论构成及“词心”说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第一部分从况周颐的生平及词学成就两个方面做了介绍,并对况周颐在临桂词派中地位做了较为深入的论述。第二部分主要是就“词心”这个命题进行探讨,从“词心”概念内涵、概念外延及“词心”说的理论溯源等角度进行阐述,揭示“词心”本质内涵,明确“词心”概念的外延。“词心”说,是晚清民初词坛独有的词学概念。况氏以其特殊的心路历程作为基础,提出“词心”,并把它与生命、心灵相契合,把词心上升到一种审美价值,生命意义的层面;以深层情感为基调来感物赋性,把对情感本体的思考引向了更深层次;加大词作的内在张力与厚重感:增强词的艺术表现力和美学意蕴;对近现代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三部分论述“词心”说的理论构成。《蕙风词话》的词学理论是由作词三要“重拙大”、“词心”、“词境”、“词骨”、“词格”、“词笔”、“词径”等要素构成的理论体系。而“词心”是其理论基础和核心,是其本体。“词心”这个命题可以更好的彰显况氏所倡导的“重”、“拙”、“大”、“穆境”等理论。因此,况周颐的“重拙大”是在“词心”的基础上而生发开来的理论,“词骨”、“词格”、“词笔”、“词径”是“词心”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其概念的外延,“词境”则是“词心”本质特征与内容,况周颐认为“穆境”是词境的最高境界,是“词心”所展示词的意境的最高境界。第四部分主要是针对况周颐“词心”说理论的批评实践和创作实践情况进行阐述。“词心”作为况周颐理论框架的核心,它不仅规定了其词学理论的创作标准,而且规定了其创作的价值取向。这一标准不仅是况周颐评词论词的标尺,也是他进行创作的宗旨。也就是说况周颐所提出的“词心”、“重拙大”等概念,不仅在他评词论词中有所体现,同时也体现在他的词作中。第五部分讨论“词心”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词心”说是对传统词学理论的总结,是近代词学理论发展的结果,在词学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况周颐的“词心”讨论“为词之用心”和作词时“吾心”即创作主体的作用,强调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作用,认为创作应回归到本体,回归本心,关注创作主体在创作中的主体性作用。对现代文学创作具有现实的指导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