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阉割威胁下形成了人类文明,但同时反阉割的本我狂欢也贯穿人类文明始终。80年代以来,阉割与狂欢以复杂的变迁构成了“废都”式的文化语境,也形成了“废都”文化人格,这其中,受阉的章永磷型人格、迷乱裂变的庄之蝶型人格、走向狂欢的顽主型人格构成了“废都”型人格谱系。本文通过对这个谱系中三种典型人格的分析来梳理新时期文学中文化人格的变化,企图以点代面来把握新时期文学创作与文化语境的某些本质特征及变迁规律。这种分析既是一种文本分析、精神分析,也是一种包括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在内的文化分析。 本文包括三部分。 第一部分:引论 在20世纪中国文化中,充满总体的溃败意象,而文革则造成一个直接背景,加之80年代末启蒙的受挫,90年代以来商业文化与市场时代物欲的冲击,形成了“废都”式的文化语境,而在文学中则表现为“废都文学”与“废都”型文化人格。 阉割与狂欢构成废都人格精神内核的基本二元。这两个概念分别富有人类文化学、生物学、心理学上的丰富内涵。如果说阉割代表压抑、控制,以俄犹浦斯情结为基础的现实原则下的文明秩序,狂欢则代表反阉割、反叛、反中心、反俄狄浦斯情结的唯乐原则。而从阉割向狂欢的转换则造成了文化地理上的废都及人格结构上的废都型人格,它兼具着阉割的负担与狂欢的欲望的二元,形成了走向精神分裂的人格谱系。从章永磷→庄之蝶→顽主,亦即是缺损型、被阉型→过渡型、精神分裂型→狂欢型。 第二部分:“废都”人格论 一、受阉的章永磷型人格 在权威主义的“阉割威胁”中,章永磷产生了多层面的受阉缺损型病态人格。这首先体现于其在权威下的负罪感、忏悔感。章永磷原有一个血缘上的资产阶级之父,故是原罪的,而面对认同的无产阶级文化之“父”权威的暴虐时,恐惧感又加强了负罪感。这种罪责感、忏悔意识的直接逻辑发展便是“道德受虐狂”意识的产生。 道德受虐狂的两个话语模式分别是“受难-悟道”模式与始乱终弃模式。 章永磷型人格把受难理解为需要惩罚、赎罪的结果,理解为获得人格超越的必要过程。这 种受难原型是俄狄浦 结为 出文明u下阉割威胁/反阉割h元对立模式下的必然逻辑产 物,以对形而上、道的终极追求为特征。这确定了章永磷形象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俄狄浦斯二 文明和传统精神承续下的古典人格形象。而在对暴力秩序的认可与接纳中,受虐倾向,乃是被 压抑了的施虐倾向,随时可能方便地转化为施虐倾向。 始乱终弃模式中,“妊活院”意味着对受难的拯救过程,而“终弃之”则意味着对受难的 抛弃过程。这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苦难叙事历程。始乱终弃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受阉人格由受虐向 施虐的转化过程,并以“悟道”和忏悔作为掩饰的冠冕c于是,受难一悟道模式与始乱终弃模 式构成合二为一的复合叙事。 在章永磷型人格对“道”的误读中,显在层面是道德逻各斯中心、政治逻各斯中心主义, 然而在隐在层面却一直是阳物逻各斯中心的活动在支配着潜意识。这两个中心间的奔波迁移构 成了章永磷的整个生命历程。. 二、迷SW变的庄之蝶型人格 在以焦虑与敌视为基础的世界里,现代人内心充满孤独感、无助感。由此庄之蝶产生对爱 的病态需求。同时,不安全感产生出对名望、权欲、财富、离众的病态需求。 庄之蝶既有道德阉割的负担,又走向狂欢纵欲,完成了一个从精神追求向肉欲堕落下滑, 终于失去灵魂的典型人格,成为新时代多余人。 三、走向狂欢的顽主型人格 作为与庄之蝶型人格同处于相似文化语境中的另一种狂欢化人物,顽主型人格同样首先是 作为对现代社会反抗的一种病态人格体现。他们的人格基础是焦虑、敌视、孤独、无助、不安 全感,他们有着对爱的病态需求。他<J同样是在焦虑中走向Ilffmp他{1所体现出的后现代一 人的病是焦虑与防御的又一版本。 顽主人格最重要的特征在于其走向狂欢化。从地点:狂欢节广场式场所,活动:各式游戏, 道具:假面等角度的分析来看,顽主人格是对民间狂欢节活动的一种复活。而在顽主型人格中 J 体现出的狂欢节精神主要为无父与笑诓。 王朔的身份一直难以定位,本文认为,他应该是一个与主流知识分子相区别的民间知识分 子,这在他的自我表述中能找到证据。一 第三部分:意义的追问 一、狂欢与三重出走的人 新时期狂欢化人格是一种反阉割人格,有其存在的合理处与意义。它是对传统俄狄浦斯情 结文明机制的反拨,由现实原则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