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3年,中国当代文学被快速地卷入了市场化经济大潮之中。由贾平凹的《废都》的出版以及其所引发的“《废都》现象”开始,直到90年代末,整个文坛走出来一条与之前不一样的道路,中国当代文学告别了以往的“经典化”写作,逐步走上了“市场化”之路。这种文学创作趋势不断延伸,到了21世纪,中国当代文学已经完全走入市场化运行的轨道。本文从文学赖以生存的媒介变化的角度出发,对文学进入21世纪最初10年的文学现象进行解读,以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并且产量颇高的叙事文体——长篇小说为例,从搜集整理的《2000-2010年中国当代长篇小说书目》中的一万七千多部作品进行分类统计分析,重点探析当代文学发展到21世纪,特别是已经过去的10年间,文学的存在方式、生产方式、传播消费方式等较之20世纪所发生的转变及其态势,努力对新世纪以来近10年中国文坛纷繁复杂的文学现象作出近于客观公允的判断,以期对今后学术的研究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论文共分为五部分,对新世纪初10年长篇小说现状做了分析,认为文学进入了21世纪,走出了由“经典化写作”向“市场化写作”转变的历史性蜕变过程。第一部分:“新10年”文学发展的“历史前提”。对新世纪初文学的生成的历史文化背景、社会生成环境进行描述。主要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末期就已经出现的、有异于新时期文学的一些变化进行简要分析。首先对于20世纪以来文学一直处于社会的中心地位的情况进行回顾,并对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的文学“边缘化”现象、“长篇小说创作热”以及“个人化写作”现象分析描述。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的文学发展情状表明,文学已经脱离原有的“轨迹”,开始走上了“市场化”的道路。第二部分:“新10年”长篇小说的四个重要变化。从新世纪初10年的长篇小说书目统计数据出发,结合当代文学发展的一般情况,总结出文学发展至这一时期,文学与以往不同的四个重要变化。经过对所统计的《2000-2010年中国当代长篇小说书目》进行分类研究,认为新世纪初10年中的长篇小说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一是数量的变化。据不完全统计,10年间,长篇小说作品数量计17363部,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最高峰。二是题材变化方面,超现实倾向强烈,娱乐化特点鲜明。小说内容从对公众题材的宏大叙事,转向个人题材的小我表现的趋势,特别是玄幻、悬疑类纯娱乐化题材增多。三是写作群体的变化。该时期是现代文学史以来,作者群体最为多元的一个历史时段。而且,作者群的“低龄化”鲜明,“中学生写作”现象出现。四是媒介影响下的文本形式变化更为多元化。随着电子数字等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媒介的出现,这一时期,出现了异彩纷呈的文本样式,如电影小说、电视小说、摄影小说、网络小说、手机(短信)小说、图说形态的小说等等。第三部分:“新10年”长篇小说的内部成因:文学观念的嬗变与调适。从文学自身方面分析造成新世纪初10年文学发展变化的原因。我国自古以来的“文以载道”文学观念,体现出强烈的主流政治意识和功利性。从1990年代末到新世纪初10年,文学观念有了新的变化,平民化、庸常化和娱乐性更为鲜明。从近10年来国内几种大型文学奖项中的的获奖长篇小说书目入手,探究新世纪以来,传统文学观念对新世纪文学市场化的逐步接受,并渐渐向其靠拢甚至与之融合。第四部分:“新10年”长篇小说的外部成因:生产方式的转型与变化。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条件下,促成了多种新媒介的生成和变化,给新世纪初文学的生产机制带来的变化。结合统计数据,从四个方面分析生产方式的转型与变化等外部因素造成的新世纪初长篇小说的种种变化。一是传媒方式嬗变促成文学存在形态多样化;二是传媒变化促使文学走向市场化与产业化;三是新媒介带来的创作主体的泛化;四是全民文化素质的提升以及“快餐式消费”带来的阅读变化。新世纪初长篇小说,政治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逐渐减弱,文学市场化特征明显增强,出版商、经销商、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参与程度甚至比作者还要多。第五部分:“新10年”长篇小说反思与新世纪文学的发展。新世纪前后长篇小说的种种变化与文学观念不断调适情况,让我们感受到新世纪文学的快速发展态势,但是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引人反思,如类型化导致的题材内容重复,盗版、盗用名家署名现象泛滥,小说发展的区域性不均衡现象等等。展望新世纪文学,随着政府主导之文化市场监管体系的完善,社会各阶层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意识的增强,科技管理手段的加强与改进,长篇小说将获得更为理想的发展空间。贴近民众日常生活,更加平民化、生活化为特色的文学作品,将是新世纪文学发展的趋势性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