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列子》文本为中心,围绕作者与文本,注本与文本的关系展开讨论,分为四章进行阐述。第一章为导言,通过撰写研究综述发现,跳出《列子》真伪之辩的窠臼,还原《列子》文本面貌,在此基础上探讨《列子》文本的思想价值,《列子》与张湛《列子注》的相互关系,是目前学术界有关《列子》文本研究的薄弱环节,也是本论文的主要目标。第二章写作者与文本,即列子其人与其书的关系。通过梳理其他文本,特别是《列子》中提到的列子事迹,考察他的交际圈。显示出列子是一个崇尚清虚无为的道家形象。在此基础上将“贵虚”作为列子形象的正宗,讨论《列子》文本在思想方面对列子形象的适应和发散。第三章是论文的关键部分,以杨伯峻《列子集释》为据,将《列子》文本与其他先秦两汉魏晋典籍进行整理比勘,得到《列子》八篇与其他32部典籍的重文156处。据此,本文以《列子》八篇中各单篇为单位,以某些古籍作为时代定点,探寻古籍重文的先后关系发现,《列子》中的大量文献材料在两汉,甚至是西汉时已经存在,在此基础上,有相对较早出的文本,例如《说符篇》成篇于《淮南子》,甚至是《吕氏春秋》以前。《黄帝篇》成篇于《庄子·达生》以前。也有相对晚出的文本,例如《周穆王篇》、《杨朱篇》。但即使《列子》经过了列子弟子门人的加工,纳入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献面貌,依余嘉锡先生所列古人著书之例,仍应当被视为列子思想,也可以说是列子一派的学术思想。第四章写文本与注本,即《列子》与张湛《列子注》的关系。通过梳理历史文献与前人研究成果,考察张湛所处的家庭与时代背景,以及在此背景中,张湛如何校勘原书错处,指出书中重出现象,大量援引其他典籍与他人作注来注解《列子》,一方面努力构建《列子》文本统一性,另一方面通过注疏《列子》,从道家哲学、儒家思想、魏晋玄学、佛教文化四方面来表达自身的哲学思想。最后总结张湛《列子注》在典籍保存、校勘注解、思想意义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