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研究川崎病患儿肠道菌群紊乱情况,并分析肠道菌群的丰度、多样性、组成和标志微生物等特点,以探讨儿童川崎病与肠道菌群的潜在相关性。【研究方法】本研究共计纳入61名儿童,包括2017年8月~2018年3月期间在济南市儿童医院确诊的26例川崎病住院患儿以及同期在该院体检合格的35名健康儿童。PCR扩增川崎病患儿和健康儿童粪便样本中16S rRNA基因的V1~V2可变区,并在高通量测序后进行细菌学分类。通过α多样性、β多样性、线性判别分析和LEfSe差异分析比较两组间差异。【研究结果】卡方检验结果显示两组间的男女性别比例没有统计学差异(P=0.237)。川崎病组平均年龄(2.1±1.96岁)和健康对照组(2.0±2.1岁)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P=0.574)。两组间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川崎病组的Shannon指数和Ace指数均高于健康对照组,但只有后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PCoA分析(UniFrac,未加权)肠道菌群的结构表明,川崎病患儿与健康儿童之间的肠道菌群结构具有较大差异,ANOSIM分析进一步明确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各OTUs进行聚类后分析发现,在门水平,两组均主要由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和变形菌门构成。在属水平,川崎病组主要成员(平均含量大于1%)包括拟杆菌属、乳酸杆菌属、韦荣球菌属、粪杆菌属、肠球菌属、副杆菌属、发光杆菌属、双歧杆菌属、链球菌属和萨特氏菌属;对照组主要成员(平均含量大于1%)包括拟杆菌属、乳酸杆菌属、韦荣球菌属、粪杆菌属、梭菌属、链球菌属和萨特氏菌属。为进一步进行区分,我们利用LEfSe技术对菌群组成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川崎病组在门水平可见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中的微生物数量增加,在属水平可见拟杆菌属、肠球菌属、粪杆菌属、发光杆菌属、副杆菌属、双歧杆菌属和萨特氏菌属中的微生物数量增加(LDA>3.0);对照组在门水平可见厚壁菌门中的微生物数量增加,在属水平可见乳酸杆菌属、韦荣球菌属、梭菌属和刺骨鱼菌属中的微生物数量增加(LDA>3.0)。【研究结论】1.本研究结果表明,川崎病患儿存在肠道菌群紊乱。2.相对于健康儿童,川崎病患儿的肠道菌群丰度增加,并且在组成和结构方面也均发生了改变,这可能与川崎病的病因或发病机制相关。3.该研究结果为后期开发基于肠道微生态方向的预防干预或辅助诊疗提供了部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