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NA磷硫修饰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第一类发生在DNA骨架上的生理修饰,其是由dnd基因簇编码的DndA、DndB、DndC、DndD、DndE蛋白所调控。根据生物信息学分析,DndE蛋白可能是一类NCAIR合成酶的同源蛋白或者是一种PAPS硫转移酶的同源蛋白,这种功能推测上的模糊性为进一步开展DNA磷硫修饰的研究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难点,准确阐述DndE蛋白的生理功能,我们选择DndE蛋白作为研究对象。为了研究DNA磷硫修饰在物种上的保守性和进化性,我们选择了来源于Streptomyceslividans66的DndE蛋白作为进一步的研究对象。 首先,我们摸索了Streptomyces lividans66 DndE蛋白的表达纯化条件,尝试了不同的载体和不同的表达标签,如pET-44b、pSJ7、pET-28a。最终发现当利用PSMT3载体进行异源表达与纯化的时候,最终可以获得比较稳定的DndEN-flag-livdan蛋白。在获得稳定的DndE蛋白样品以后,我们对其开展了一系列功能的研究。研究表明Streptomyces lividans66的DndE蛋白存在构象不均一,多聚现象等,且这种多聚与DndE蛋白的浓度有关系。 鉴于DndE蛋白多聚的现象,无法使用NMR技术进行结构的解析,于是我们尝试用X-ray的方法对DndE蛋白进行结晶学研究。在得到比较稳定的蛋白样品后,进行了一系列的结晶筛选和结晶优化,再进行晶体条件初筛的时候得到了一些DndE的晶体,随即对一些晶型比较好的晶体进行优化,可惜的是,由于没有达到晶体解析的分辨率,最终没有得到DndE的晶体结构。 根据最近的文献报道,发现在Escherichia coli B7A的DndE蛋白可能是一种骨架新颖的DNA结合蛋白。于是,我们也猜测Streptomyces lividans66的DndE蛋白是不是也有可能是一种DNA结合蛋白,为了验证这一点,我们设计了随机标记的荧光DNA双链小分子(fluorescence polarization,FP)对其开展研究,发现DndE蛋白和随机的DNA的双链有较强的结合,故推测DndE蛋白是一种与DNA有着非特异性结合的、新颖的DNA结合蛋白,在整个DNA硫修饰的机制中可能扮演一个传递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