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尤其是低收入劳动者的工资水平,维护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国家推出最低工资制度,希望通过制度手段干预劳动力市场,弥补市场失灵,优化社会福利。但现实的复杂性有时会使最低工资制度的结果偏离政策初衷,例如企业成本上升,就业市场更加不利于弱势群体,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等。那么,最低工资制度到底产生了怎样的实际经济效果?只有科学准确地阐述最低工资制度的经济效应,揭示最低工资制度的影响机制,才能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意见。本文基于已有理论和研究成果,分析中国最低工资现状,重点从劳动供给、劳动需求和收入分配效应三个角度研究最低工资制度的作用和影响,进而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政策建议。第一部分,最低工资制度的产生、发展和现状。首先,明确最低工资制度的目的。国家推行最低工资制度的目的在于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缩小收入差距以及促进企业生产效率提高。其次,梳理我国最低工资制度的发展历程。从萌芽、规范到完善详细阐述每一阶段的发展进程。再次,总结最低工资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最低工资制度的定义、测算、调整和监督等方面。然后,对最低工资标准、劳动者收入、就业与失业、企业利润及贫困等方面进行基本统计描述,分析最低工资标准与上述几个方面之间关系的演进趋势。最后,针对当前最低工资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第二部分,最低工资制度对劳动供给的影响。从劳动供给时间和劳动者收入两个角度,研究最低工资制度对劳动供给方的影响。一是最低工资制度对劳动供给时间的影响。首先,基于理论分析,本文认为最低工资制度对劳动供给时间的影响并不确定。其次,利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CHIP),采用离散劳动供给模型和连续劳动供给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发现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能够降低闲暇带给男性劳动者的效用水平,增加男性劳动者的劳动供给时间,而对于女性劳动者,实证结果完全相反,伴随着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女性劳动供给时间会显著降低。二是最低工资制度对劳动者收入的影响。首先,利用劳动力榨取模型,从理论层面指出最低工资制度能够增加劳动者收入;然后,同样采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CHIP),通过实证研究对理论分析进行验证,发现最低工资标准与劳动者收入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最低工资制度能够提高劳动者收入,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第三部分,最低工资制度对劳动需求的影响。通过考察企业面临最低工资制度的行为反应和劳动生产率的变动,研究最低工资制度对劳动需求方的影响。关于最低工资制度所引发的企业经济行为改变的研究,首先理论分析指出企业面临最低工资制度,将会产生多种行为反应。为了规避最低工资制度带来的成本上升,企业可能会直接减少劳动力雇佣数量,缩减管理费用、员工福利和员工工资。更有可能发生生产要素的转移,进行更多的固定资产投资和研发投入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其次利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对企业可能存在的多种反应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随着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企业的确减少了劳动力雇佣数量,企业的管理费用、员工福利和工资支出也有所降低。企业减少了固定资产投入,但是增加研发投入力度;再者,最低工资制度对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作为本研究的另外一个重点,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对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动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最低工资规定》的实施促使企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第四部分,最低工资制度的收入分配效应。从减贫和收入不平等角度研究最低工资制度的政策效果。对于最低工资制度的减贫效应,首先,基于FGT指数,构建最低工资标准和贫困广度、贫困深度以及贫困强度的数量关系,指出最低工资制度能够实现减贫效应。其次,利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CHIP),实证发现最低工资标准和三种贫困度量指标均呈现负相关关系,最低工资制度对我国居民产生了显著的减贫效应。与此同时,针对近年来存在于城镇家庭中的工作贫困现象,实证分析表明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能够降低居民陷入工作贫困的概率,从另一角度证明最低工资制度的减贫效应;关于最低工资制度与收入不平等的研究角度,本文发现最低工资标准与收入不平等指标之间存在显著的二次关系,具有U型特征,意味着过高的最低工资标准将会拉大收入差距,产生适得其反的政策效果。第五部分,结论与政策建议。本文基于已有理论和研究成果,结合中国现实问题,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论证最低工资制度对劳动供给和劳动需求的影响,及其收入分配效应。本文发现最低工资制度显著影响劳动供给时间,提高了劳动者收入。企业面临最低工资标准的上调会出现降低劳动雇佣数量、缩减管理费用、增加研发投入等多种类型的行为反应,最低工资制度显著提高了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除此之外,最低工资制度还具有显著的减贫效应,对于缩小收入差距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此提出持续加强最低工资相关制度建设、建立最低工资政策效果反馈机制等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