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鄂尔多斯盆地的油气勘探开发已经持续了近一个世纪,盆地基础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认为:在中生界油藏的诸多成藏地质条件中,发育良好的储层砂体是基础,多类圈闭是条件。因而,在当前各项研究中,弄清良好的渗透性砂体的形态及其展布就显得十分重要,即精确确定上三叠统延长组的湖泊三角洲砂体形态、展布方向及其沉积微相特征,进一步了解砂体的物性特征,对指导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油气的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在对靖安油田盘古梁油藏长6油层组进行小层精细划分和对比的基础上,详细研究了盘古梁长6油层组的构造,砂体形态、展布方向及沉积微相特征,对储层的非均质性作了定性定量的分析并且对其进行分类,总结了沉积微相和砂体展布、物性之间的关系,从流动单元的角度对砂体进行了评价,揭示和确定油气富集规律的影响因素。从而达到了解三角洲砂体的形态展布方向的目的,为下一步建产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结果认为: ①靖安油田盘古梁油藏长6油层组属于以水下分流河道为主的具有强烈的进积作用,以水下分流河道为骨架砂体,河口砂坝不很发育的河控型湖泊—三角洲体沉积,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相。研究区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堤泛沉积、河口砂坝、远河口砂坝、分流间湾、前缘席状砂等微相。 ②自下而上依据高分辨率地层学原理,根据识别出的基准旋回界面以及3种在研究区常见的短期基准旋回层序基本类型,将长6油层组划分出6个砂层,15个小层,建立以小层为单元的长6储层的等时地层格架。 ③单砂体的展布形态、物性特征、非均质性、及含油性受沉积微相的影响显著,在砂体主体带即水下分流河道的轴部,砂体厚度大、物性好,含油饱和度也高,并明显好于侧翼,也好于主体带以外呈零星分布的小砂体。 ④长6储层中长621-3和长621砂层中的各个小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值、含油性较好;平面非均质性较弱,表现为级差、突进系数、变异系数较低且砂体的连片程度高,钻遇率和连通系数较高;与此同时,层内非均质性较强,表现为垂向上夹层的数目较多,厚度较大;层间非均质性也较强表现为分层系数较高。储层的非均质性主要受控于水动力强度、沉积方式以及填隙物的成分、含量和分布,其中沉积环境是最本质的因素。 ⑥长6油层组储层分为从好到坏的Ⅰ、Ⅱ、Ⅲ三类,以长621-2、长621-3和长622-1三个小层中Ⅰ类储层所占百分比最多,Ⅱ类储层次之,Ⅲ类储层最少。 ⑦以各小层渗透率、孔隙度参数为主要因子以其它参数为参考,采用直接聚类分析方法,将长6油层组15个小层划分出A、B、C三种流动单元类型。A类流动单元储集和渗流性好,B为中等、C为一般。分析得出纵向上长63砂层以C类流动单元为主,长62、长61砂层则以A类和B类流动单元为主,其中以长621-1、长621-2和长612-3、长1(2-2)小层A类流动单元较为发育,全区60%的A类单元都分布在这三个小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