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户县农民画作为一种区域文化事物,是建国初期农村地区进行群众文化建设的产物,其以绘画的方式描绘着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西户县地区农村基层的生产建设与农民的生活状态。农民画作品在促进农村各项生产建设、满足民众文化需求的同时,也发挥着美术作品的认识、审美与教育功能,以思想的深刻性教化民众。20世纪50年代,在户县传统文化、群众文艺政治路线以及集体经济制度的综合作用下,户县农民画产生。其发展变迁历经兴起、发展与繁荣、转型三大阶段。户县农民画的兴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群众业余美术活动的发展,以基层美术活动的举办为开端,在“大画壁画”运动催动下,户县农民画的基本形式得以确立。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社教运动以及“文革”期间,户县农民画作者队伍进一步发展,创作了大量作品,多次参加各级展览,农民画在组织与艺术方面发展繁荣。1978年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社会转型以及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户县农民画在艺术方面从原发性向创造性转型,商品化成为其典型特征。20世纪50年代以来,户县农民画的发展历程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性特点。中国社会发展变迁的历程决定了户县农民画始终以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建设为主要表现内容,广泛真实的记录农村地区的社会生产建设与社会转型、农民的生活状态以及农业的发展变化。集体经济制度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村的生产建设和农民的生活状态在农民画作品中充分表现,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农民画作品的政治宣教功能也经历着由强到弱的转变过程,“文革”及“文革”前农民画政治宣教功能明显,改革开放后农民画政治色彩明显淡化。户县农民画在内容、构图、色彩、画材、画风等方面独具特色,具有浓厚的乡土情感,呈现出明显的特异性与多样化特征。户县农民画在历史、艺术、经济等方面具有强烈的社会价值,保护与发展农民画意义重大。目前其发展面临着创作环境恶化、作品俗化、作者队伍缺乏以及组织辅导力量薄弱等问题。其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重视,从资料整理、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作者队伍建设、提高辅导力量、在商品与艺术品间准确定位等方面出发对其进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