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历程。中国传统的朝贡体制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清政府不得不选择一种新的外交制度。张荫桓就是在这样的时代机遇之下,凭借自己的才华,走到了历史的前台。
本文第一章介绍了张荫桓早年的外交历练。张荫桓(1837-1900)字皓峦,号樵野,广东南海县人。他以非科甲出身发展成外交能员,要综合时代、地域、经世思潮影响、清政府对外交人才的急需以及他本人的才华等各方面因素。通过早年在地方以及总理衙门短暂的外交历练,他的外交才能得到了展示与提高。
第二章和第三章阐述了张荫桓担任驻外公使时期的外交思想与实践。张荫桓在担任驻外公使期间,积极维护国家尊严和权益。在领事制度的建设方面,他积极交涉小吕宋设立领事问题,对无领事地区的管理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在保护华工问题上作出了重要贡献,积极交涉美国排华法案问题,为华工案成功索赔并妥善散放赔款。他非常关注侨民的民生问题,在华侨子女教育、华人医院的设立以及华人社会的整顿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除了谈判活动之外,张荫桓还开展了广泛的涉外交谊活动,积极参加驻在国和外国公使举办的活动,并经常举办宴会以联络外交界人士,对于扩大中国的影响及为以后外交活动的顺利展开打开局面。他对西方文明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并认真撰写日记,为后人了解并学习西方提供了重要资料。
第四章阐述了张荫桓在总理衙门中的重要地位。本章通过详细论述回国之后的张荫桓在中日马关议和、《中日通商行船条约》谈判、主持筹借第三期对日偿款、中德胶澳交涉以及中俄旅大租借等重大外交事件中的表现,证明他在总理衙门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在清廷外交礼仪改革方面,张荫桓也做出了重大举措,本文以光绪帝接见德国亨利亲王为例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对这次改革予以客观评价。本章最后对张荫桓的西学富强思想和实践展开了论述,多年的外交生涯使他认识到要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现状只能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从科技和教育方面进行改造。
张荫桓是一位有才干的外交家。他认真履行清政府交付的各项外交任务,为维护国家权益做出重要贡献。尽管在张荫桓努力之下,中国还是损失了相当多的利权,但从当时的外交空间来看,弱国无外交,在列强环伺的时代,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是当时最为实际的做法,从这一点上说,张荫桓已经做出了他的最大努力,要历史地看待问题,不能苛待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