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进行了举世瞩目的改革开放,并且随着开放程度的日益加深,不仅有越来越多的人走了出去,同时更多的人走了进来。这一进一出的过程中,语言的沟通就显得尤其重要。英语和汉语分别是世界上使用人群最广和最多的语言,中国对外开放中与外国的交流主要这两种语言为载体完成,而越来越的外国友人也希望学习汉语。为了更好的实现语言交际的便利,在培养我国本土英语教师的同时,我国不断地从英语国家引入英语教师,也先后建立各种项目派遣中国教师到国外教授汉语。在这一过程中,语言课堂中的跨文化交际凸显其重要性。对于双方教师,更好更快的了解并最大程度地融入对方课堂文化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在语言课堂中,教师除了要了解对方的文化差异外,对其课堂中显现出的性别差异也需作细致考虑,因为在课堂教学中性别因素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此外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社会活动也应充分考虑性别这一变量对其影响。语言和性别的关系是社会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尤其在20世纪70年Lakoff在其著作中提出“女性语言”和“女性地位”后,性别作为社会语言学家进行研究所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变量而得到了更广泛和科学地研究。时至今日,语言性别差异研究己成为一个极具活力的多层次、跨学科、跨文化的研究平台,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应用语言学等各个领域。众多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表明,男女在语言上存在不可忽视的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将会影响课堂教学及跨文化交际。但是,在对以往研究和著作进行回顾之后,作者发现关于语言和性别的研究绝大部分出现在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国家,而且众多语言学者把研究的对象、语境等放在日常会话、会议讨论、工作时的交谈、家庭成员之间对话这种社会层面上,很少人对课堂教学中的男女学生会话所表现出来的语言性别差异进行研究,更谈不上对不同文化及国籍背景下的性别差异进行比较研究。因此,双方的教师无法从相关研究中获得课堂话语的国别差异和性别差异的具体信息。考虑到近年来国内英语教学所涉及的外国教师以美国人居多,而同时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中美国学生也占到了相当大的比例,本论文试图通过比较分析中美大学生课堂讨论会话的性别及国别差异为中美语言教师在外国语言课堂的教学中提供必要的跨文化交际和课堂策略参考。为此,作者主要调查问卷及课堂录音的方式,以Coats,Tannen,Holmes等人的理论为基础,并根据Don Zimmerman、Candace West和Spender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进行性别语言研究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及分析角度,提出四个问题:1、在课堂讨论中,男女生是否在话题上存在差异,如果存在,这种差异是否因学生国籍的不同而有所变化。2、在课堂讨论中,男女生是否在话语量上存在差异,如果存在,这种差异是否因学生国籍的不同而有所变化。3、在课堂讨论中,男女生是否在打断上存在差异,如果存在,这种差异是否因学生国籍的不同而有所变化。4、在课堂讨论中,男女生是否在话语支持频率上存在差异,如果存在,这种差异是否因学生国籍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在对数据进行分析之后,作者得出结论,中美大学生在上述四个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性别及国别差异,随后,作者主要从中美文化差异以及性别差异角度对每一个出现性别及国别差异的进行解释说明。最后,作者根据分析结果为中美教师对外语言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和课堂教学策略提出了相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