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光引发聚丙烯气相异相接枝马来酸酐反应及产物性能的研究

来源 :广东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aden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了采用紫外光照射引发,通过气相异相法在聚丙烯(粉料)分子链上接枝马来酸酐单体,从而得到接枝产物(PP-g-MAH),使PP功能化。   聚丙烯(PP)是五大通用塑料之一,其有用途广泛、产量大、价格低廉、耐水、耐化学腐蚀、以及容易成型等优点。但是聚丙烯具有非极性和结晶性,使其加工性能较差,严重制约了聚丙烯的进一步推广应用。   马来酸酐(MAH)是一种含有多种官能团的极性化合物。分子结构中含有不饱和双键,容易与其它聚合物发生接枝聚合反应,所以通过用马来酸酐功能化一些极性的聚合物,可以增加其与其它极性物质的相容性。   在聚丙烯表面改性的诸多方法中,紫外光接枝以其设备成本低,反应速度快,易操作等特点,近年来备受关注,发展较快。另外,紫外光比高能辐射对材料的穿透力差,故接枝聚合反应可严格地限定在材料的表面或亚表面进行。同时,因为所用的紫外光的能量比较低,不会损坏材料的本体性能,开辟了表面接枝改性的新途径。   本文采用3种紫外光照射方式,对不同反应条件下的接枝产物的接枝率进行测试,分析不同反应条件对接枝率的影响,优化反应条件。在PP气相异相接枝马来酸酐的反应中,由正交试验可知对接枝率高低影响大小的因素为:反应温度、反应时间、马来酸酐的用量和光敏剂二苯甲酮的用量。通过正交试验得到优化试验条件为:反应温度85℃,反应时间120min,MAH用量2.5g,BP用量0.6g,BPO用量0.4g。   通过对其反应体系的研究,考察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马来酸酐单体用量、引发剂用量、光敏剂的种类与用量对接枝反应的影响。分析各个因素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在其它条件固定时,产物的接枝率随MAH的浓度增大而提高,然后基本趋于平缓,用量为2.5g时比较合适。   当其它因素不变时,产物的接枝率随引发剂用量增大而提高,然后基本趋于平缓,用量为0.6g时比较合适。   在本实验中,光敏剂选用二苯甲酮(BP)为好,产物的接枝率随BP用量增大而提高,过多接枝率会有所下降,用量为0.7g为宜。   在本实验中,反应温度有一个合适的范围,即在85℃左右,容易制备出较高接枝率的产品。   反应时间对接枝率的影响,不是越长越好,当超过120min后,产物的接枝率提升开始变得缓慢。   综合实验各因素的影响,在条件为:MAH为2.5g,BP为0.68g,BPO为0.4g,反应温度为85℃,反应时间为120min,可达获得接枝率为1.10%的产物。   然后对在实验室制备的接枝产物进行结构表征和有关性能的测试,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对纯化的产物进行红外光谱表征,在1700~1900cm-1出现了新的特征吸收峰,说明了MAH已经接枝到聚丙烯的分子链上。   2.极性的MAH单体接枝到PP分子链上后,与纯PP相比较,接枝产物的熔体流动速率下降,熔体的粘度增大,熔点上升,力学性能稍有所提高。结晶度变化不大,说明紫外光引发对产物的本体性能改变很小。
其他文献
能源是人类活动得以持续的基础。在能源日益缺乏的时代,对于新能源的探索与利用尤为重要。水分解产生的氢气和氧气被认为是高效的新能源,其大量生产是缓解能源危机的重要方式
纳米材料是纳米科技应用的基础,贵金属纳米粒子尤其是Au、Ag纳米微粒的尺寸和形貌控制以及相应的物理化学性质一直是纳米材料科学研究的热点。离子液体作为一种新型的“绿色
现阶段,红光及绿光磷光有机发光二极管(PHOLED)已经可以满足产业化的需求。相比之下,蓝光PHOLED的效率及寿命尚不尽如人意,这也便限制了OLED在全彩显示和白光照明方面的应用。高性能蓝光PHOLED之所以很难实现,主要有这样几点:(1)目前为止高效长寿命的蓝光客体材料仍鲜有报道,受限于传统蓝光客体材料的稳定性不佳,蓝光PHOLED的稳定性也便受到了限制,且器件发光光谱往往也会随驱动电压的变化
重金属镉进入植物体后会引起一系列的毒害反应,然而迄今为止有关镉毒害的机制并不明了。本研究综合使用了膜电势测定、非损伤微测和膜片钳等电生理学实验技术,检测了镉对水稻
作为一类重要的有机精细化学品,二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不仅在农药、医药和染料等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更为重要的是,它还可用作非光气法制备二异氰酸酯的关键基础原料。目前,
物理吸附的表面分子自组装,是以分子为结构单元,利用分子间非共价作用力在表面通过物理吸附而自发地形成有序聚集体的过程。目前,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察到的表面分子自组装膜的结构主要有密排、手性、二维孔状、及主客体等,其主要特点是高有序性及大面积。然而,由于自组装膜的驱动力是弱的非共价键作用力,而导致膜的稳定性欠缺。另一方面,近年来表面在位化学反应在表面催化,合成新材料以及理解反应机理等方面发展迅速,通过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