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Takagi是一种危险的森林检疫性害虫,给福建省的松林资源造成了严重损失。花角蚜小蜂Coccobius azumai Tachikaw是松突圆蚧的重要寄生性天敌,福建省自2002年5月首次从日本引进花角蚜小蜂后,在林间成功定殖,在松突圆蚧种群自然控制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由于福建省松突圆蚧的发生面积大,局部发生严重的地区仍然使用化学防治,导致许多寄生蜂被大量杀伤。本文选用防治松突圆蚧常用的5种农药单剂和3种混配药剂,对花角蚜小蜂的各虫态进行了室内安全性评价并选择部分药剂对其的定殖、扩散和种群的影响进行了林间试验,为松突圆蚧的综合治理中协调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现将主要研究结果摘要如下:1.采用药膜法对花角蚜小蜂成蜂的接触毒性试验表明,杀扑磷、毒死蜱、喹硫磷、高效氯氰菊酯及杀扑磷+毒死蜱、毒死蜱+扑虱灵的混配剂对成蜂有很高的毒性,24 h后成蜂的死亡率均达100.00%,安全性等级均为Ⅳ级有害。吡虫啉及杀扑磷+吡虫啉的混配剂对成蜂的毒性相对较低,24 h后成蜂的死亡率分别为84.44%和62.22%,安全性等级分别为Ⅲ级中度有害和Ⅱ级微害。2.采用喷雾松针法对花角蚜小蜂成蜂的室内残效试验表明,喷药5 d后杀扑磷、喹硫磷、吡虫啉及杀扑磷+吡虫啉的混配药剂在松针上基本已无残效作用,成蜂的死亡率均在10.00%以下,安全性等级均为Ⅰ级无害。喷药15 d后毒死蜱+扑虱灵的混配剂在松针上仍有残效作用,成蜂的死亡率为44.44%,安全性等级为Ⅱ级微害。3.杀扑磷、毒死蜱、喹硫磷、高效氯氰菊酯及杀扑磷+毒死蜱、毒死蜱+扑虱灵的混配药剂处理后,花角蚜小蜂卵孵化率的下降程度均高于90.00%,安全性等级均大于Ⅱ级微害。吡虫啉及杀扑磷+吡虫啉的混配药剂对其卵的毒性相对较低,卵孵化率的下降程度分别为56.88%和34.25%,安全性等级均为Ⅱ级微害。4.杀扑磷、毒死蜱、喹硫磷、高效氯氰菊酯及杀扑磷+毒死蜱、毒死蜱+扑虱灵的混配药剂处理后,花角蚜小蜂幼虫的死亡率均在80.00%以上,安全性等级均大于Ⅱ级微害。吡虫啉和杀扑磷+吡虫啉的混配剂对其幼虫的毒性相对较低,死亡率分别为43.33%和15.28%,安全性等级分别为Ⅱ级微害和Ⅰ级无害。5.杀虫剂对花角蚜小蜂蛹的毒性较低,各药剂处理后,花角蚜小蜂蛹羽化率的下降程度均低于30.00%,安全性等级均为Ⅰ级无害。6.林间施药对花角蚜小蜂定殖影响的试验表明,喷施毒死蜱10 d后放蜂,累计回收蜂数为对照的45.75%,不利于花角蚜小蜂在林间顺利定殖。分别喷施吡虫啉和杀扑磷+吡虫啉的混配剂10 d后放蜂,累计回收蜂数分别为对照的85.64%和97.86%,其可在林间较好的定殖。7.林间施药对花角蚜小蜂扩散影响的试验表明,喷施毒死蜱10 d后放蜂, 150 d的时间内扩散距离为75 m,为对照的75.00%,扩散到75 m所需时间显著长于对照,不利于花角蚜小蜂在林间扩散。分别喷施吡虫啉和杀扑磷+吡虫啉的混配剂10 d后放蜂, 150 d的时间内扩散距离均和对照相同,为100 m,扩散到100 m所需时间和对照相比差异均不显著,其可在林间较好的扩散。8.在花角蚜小蜂已成功定居的林间喷施毒死蜱后,几乎收不到花角蚜小蜂,其林间种群数量始终无法恢复。喷施吡虫啉后,其林间种群数量恢复速度较慢,到90 d后林间种群数量恢复到最高,为对照的59.63%。喷施杀扑磷+吡虫啉的混配剂后,其林间种群数量恢复速度较快,到60 d后林间种群数量恢复到最高,为对照的7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