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infectiousbursaldiseasevirus)引起,是危害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近年世界各地出现了超强毒IBDV(vvIBDV),它的毒力远大于经典毒株,但是这种毒力增强的分子基础尚不完全清楚。IBDV基因组包括A节段和B节段,A节段编码所有的结构蛋白VP2、VP3、VP4和非结构蛋白VP5,B节段编码RNA聚合酶。VP2是主要的宿主保护性抗原,并与病毒毒力和细胞的嗜性密切相关,其毒力相关的控制位点主要位于VP2高变区的253、284位的氨基酸。但不同毒株的VP2高变区对毒力控制的表现有较大的差别,有的毒株毒力不由VP2高变区控制,说明还有别的区域控制。VP3是群特异性抗原,具有一定的免疫保护性,其羧基端与毒力有关,但是在不同的毒株表现怎样尚不得知。为探讨VP2高变区和VP3对IBDV毒力的影响,本文采用融合PCR,将超强毒Harbin-1的A节段和B节段各自的编码区(CR)和非编码区(NCR)进行连接,得到全长的基因组。同时,为了转录的需要,在5′端引入T7启动子序列,连入载体pMD-18-T-simple,得到的A节段克隆命名为pMD-18-HA(RHA),B节段的克隆为pMD-18-HB(RHB)。在此基础上运用点突变将VP2高变区的253、284氨基酸位点同时突变,而对VP3的783、862、921氨基酸位点进行两点突变的组合,共得到4个含有双点突变组合的A节段。采用cRNA介导的反向遗传技术将A节段和B节段共转染法氏囊原代细胞(CEB),用AC-ELISA筛选出4个突变的病毒,H253/284、H783/862、H862/921、H921/783通过CEF细胞培养实验和免疫荧光检测说明253、284突变未能改变细胞的嗜性,而783、862、921突变却都能改变细胞的嗜性,说明控制细胞的嗜性除由VP2控制外还有VP3。然后用相同滴度的病毒接种四周龄SPF鸡,测定其毒力,结果发现4个突变病毒对SPF鸡致死率和法氏囊病理变化有较大的差异。H921/783病毒组毒力最低,它不致死鸡,法氏囊病理变化也最轻微,仅间质增宽;H862/921、H253/284病毒毒力次之;H783/862病毒毒力较强,SPF鸡致死率高达5/8,法氏囊坏死并严重萎缩。以上结果表明,VP2高变区253、284和VP3的862、921氨基酸位点是毒力控制的决定因素,但是VP3控制毒力的能力强于VP2高变区。
另一方面,为了进一步说明超强毒株毒力增强和非编码区的关系,运用PCR法将Harbin-1的A节段5’非编码区(NCR)进行顺式缺失和以及和弱毒Cj801之间NCR的替换,得到缺失35(启动子区)、74(启动子和IRES区)、94(IRES区)碱基的突变体和嵌合体(CA),再次运用采用cRNA介导的反向遗传技术转染法氏囊原代细胞,用AC-ELISA法筛选出4个突变的病毒,分别命名为H△35、H△74、H△94、Hca,并通过免疫荧光得到了验证。随后用流式细胞计数仪进行重组病毒对CEB细胞凋亡的研究。结果表明,重组病毒均能诱导原代法氏囊细胞(CEB)的凋亡,随着缺失长度的增加,病毒诱导细胞凋亡的能力也随之减弱(缺失74碱基的例外),非编码区替换的病毒和野生病毒诱导细胞凋亡的能力没有差别。以上结果表明,Harbin-1的A节段5,NCR的启动子区和IRES区有增强细胞调亡的能力,启动子区和IRES区之间的区域可抑制细胞凋亡。
为了检测以上各个重组病毒的病毒复制速率,进行了定量PCR检测病毒复制,结果表明①5’NCR缺失和替换的重组病毒复制速率低于野生毒株,非编码区完整的病毒(CA)复制速率大于缺失的病毒。②各点突变病毒的复制速率以H921/783病毒的复制速率最高,H253/284最低;各个突变病毒的复制速率远低于野生毒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