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结构空间约束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chh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行世界各国规范为实现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大震不倒”的设防目标,提出了“强柱弱梁”的设计准则以及一系列相关的加强措施。然而试验结果和实际震害均表明,按照现行规范设计的框架结构往往呈现以“柱铰”破坏为主的震害特征。框架作为超静定结构对梁会产生显著的结构空间约束效应。目前设计与分析中:1)现浇楼板一般通过统一的有效翼缘宽度进行考虑,未考虑实际边界约束条件,其作用往往被低估;2)框架梁一般按受弯构件进行设计,然而钢筋混凝土梁在往复加载中会产生不可忽视的轴向伸长,在结构空间约束下产生的被动梁轴力将显著改变其受力性能。以上因素导致实际结构中框架梁的抗震性能与构件试验的结果相比有较大改变,从而阻碍了“强柱弱梁”设计理念的实现。针对已有研究的不足,本文主要从工作机理、设计方法、试验研究、数值模型以及体系应用等方面对框架结构空间约束效应进行系统性的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1)采用精细有限元对带现浇楼板的整体RC空间框架结构受力机理进行研究。在通用有限元软件ABAQUS中建立现浇RC空间框架结构的多尺度精细有限元模型,对框架结构在侧向荷载下的钢筋屈服顺序、构件变形、楼板传力机理、梁轴力分布等方面进行讨论,结果表明:1)现浇楼板的存在改变框架梁、柱钢筋屈服顺序,并显著推迟了梁端塑性铰的形成与减缓了其发展的速度。2)无论是“强柱弱梁”还是“强梁弱柱”屈服机制,均在框架屈服初期发生首层柱底钢筋受拉屈服,屈服时刻位于首层位移角1/130~1/100附近。3)减少梁端负筋面积可使梁端负筋屈服时刻提前,但未能明显改变框架结构的屈服机制,增大柱截面尺寸是使屈服模式向“强柱弱梁”转变的有效手段。4)楼板应力分布表现出显著的空间效应,节点负弯矩侧的楼板拉应力区呈现明显的剪力滞后现象,节点正弯矩侧的楼板压应力区呈纺锤形集中于框架柱附近,且具体应力分布模式与节点位置有关。5)中节点处楼板钢筋应变分布模式与边节点存在明显差异,中节点处楼板钢筋应变发展更为充分,体现了边界约束条件对楼板作用发挥的影响。6)现浇楼板的存在使框架梁矩形截面内产生沿梁跨不均匀分布的轴力,在受正弯矩侧梁端表现为轴拉力,在受负弯矩侧梁端表现为轴压力。梁轴力随着框架侧向位移增大而增大,但增长趋势随侧向位移增大逐渐减缓。(2)提出梁端“抗弯富余度”用于表征楼板有效翼缘宽度随梁端转角的变化。通过有效翼缘宽度量化楼板对梁端抗弯的贡献,发现有效翼缘宽度的发展与层间位移角相关性不强,与梁端转角相关性较强。“抗弯富余度”主要取决于节点处主梁、横梁与楼板的截面尺寸与配筋,即楼板及其周边的约束条件,而其利用率取决于与节点相连的框架柱,框架柱承载力与延性越高,梁端转角越大,“抗弯富余度”的利用率越高,意味着越多的板筋参与梁端抗弯作用。(3)建立了考虑结构空间约束效应的楼板有效翼缘宽度计算公式与梁刚度增大系数计算公式。基于多尺度精细有限元框架模型的参数分析,发现对梁端“抗弯富余度”影响显著的参数为主梁截面高度、横梁截面宽度、楼板宽度、板筋配筋率以及板筋强度。基于主要影响参数进行大规模参数化有限元分析,针对不同节点类型分别建立有效翼缘宽度计算公式与梁刚度增大系数计算公式,通过与精细有限元计算结果进行对比证明计算公式具有良好的精度。(4)进行了带轴向约束的RC梁低周往复加载试验。试验包括3个无轴向约束矩形截面RC梁、3个无轴向约束T型截面RC梁和9个带轴向约束T型截面RC梁,考察了有无楼板、不同轴向约束刚度以及不同构件剪跨比对RC梁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了RC梁破坏形态、滞回曲线、构件延性、耗能能力、刚度退化、轴向变形量、被动轴力等抗震性能。结果表明,RC梁的轴向伸长量随着试件的侧向位移角增大而增大,且轴向伸长现象在大剪跨比试件中更为明显,最大可达11mm,占试件截面高度的2%;轴向约束显著减少了试件轴向伸长量,并使梁构件中产生随加载位移增大而增大的被动轴力;楼板与轴向约束显著改变了RC梁的抗震性能,承载力提高幅度可达36%~87%,受结构空间约束的RC梁实际上为压弯构件而非一般设计假定的受弯构件。(5)提出了考虑结构空间约束效应的改进塑性铰模型。该模型以Open SEES有限元平台中的IMK恢复力模型为基础,结合本文提出的有效翼缘宽度计算公式与RC构件变形性能指标,以考虑结构空间约束效应对框架梁承载力的提高。通过与本文RC梁构件试验结果进行对比表明,改进塑性铰模型较好地体现楼板对承载力的影响,可模拟构件的强度与刚度退化,反映骨架曲线与滞回曲线的关系,与试验结果较为接近,验证了改进塑性铰模型的有效性与合理性。(6)研究了结构空间约束效应对RC框架结构体系屈服机制与抗倒塌能力的影响。将本文提出的改进塑性铰模型应用于RC框架结构体系弹塑性分析中,结果表明:1)结构空间约束效应显著提高了结构刚度,从而影响结构所受到的真实地震作用,还将影响框架变形模式以及薄弱层位置,导致框架整体产生剪切变形效应与薄弱层下移趋势,塑性铰的产生次序、发展程度以及空间分布都有明显改变。2)规范推荐的6倍板厚有效翼缘宽度取值未能充分考虑实际楼板空间效应。3)结构抗倒塌能力储备系数CMR不仅与结构屈服机制有关,还与设防地震动强度有关。结构设防烈度对CMR有显著影响,改变层数与跨度则对CMR影响不大。
其他文献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与其他国家一样乳腺癌已经成为中国女性最常患的癌症。每年的新发数量与死亡数量逐步增长,并且乳腺癌开始趋于年轻化,所以乳腺癌的治疗与预后值得深入研究。泛素化是一种常见的翻译后蛋白质修饰,可以调节多种生理或病理过程,尤其是肿瘤的发生和凋亡。但这一种翻译后修饰是可逆的,它是由去泛素化酶这个大家族介导。BAP1属于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家族,在癌症的发生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但其在
学位
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对于提高治疗成功率至关重要,临床主流诊断方法是穿刺活检。医学成像可以提高穿刺的精度和稳定性,经直肠超声(Transrectal Ultrasonography,TRUS)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分别凭借良好的实时性和清晰的成像效果,成为前列腺介入诊疗中最常用的成像方式。但TRUS的成像效果差,难以准确定位病灶位置,MRI成像时间
学位
化学品的环境持久性是影响其环境暴露水平的重要因素。筛选具有环境持久性的化学品,对化学品风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仅通过实验方法获取化学品环境持久性参数,效率低、耗时长且成本昂贵,需要发展高效(高通量、低成本)的模拟预测技术。基于定量构效关系(QSAR)的计算模拟技术,通过建立化学品分子结构特征与其环境行为参数的关联,可有效预测化学品环境持久性参数。本研究使用分子结构描述符结合多种机器学习算法,构建预测
学位
近年来随着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的不断涌现,桩工技术发展迅速,桩基承载力越来越大,而对于桩基承载力检测技术的需求也朝着试验荷载越来越大的方向发展。常用的桩基承载力检测方法为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但其用于桩基承载力较大的桩基检测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为推动桩基检测技术发展,本文针对大吨位抗压静载试验目前存在的问题,采用文献研究、理论计算、数值模拟、层次分析法等,对其三大关键技术,即可重复使用支承板的设计与吊装
学位
以陕西省省级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区的扶风县为例,对2019年及2020年动态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到该县年度间水土流失动态变化成果。结果表明,2020年水土流失面积为73.76 km2,与2019年相比减少了0.96 km2;中高植被覆盖度区域面积显著增加;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侵蚀强度等级降低,土壤侵蚀面积减小,生态环境向好发展。
期刊
广泛分布于珠江三角洲地域范围内的传统村落,其规模庞大、类型丰富,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们既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区域协调的必要组成。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不仅是中国文化遗产研究的关键领域,更是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有机融合的重要内容。珠江三角洲是广东乃至全国的经济发达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却矛盾重重,较多传统村落在经济高速发展中面临破坏甚至湮没的威胁。随着区域一体化的不断推
学位
期刊
超表面是指由亚波长尺度单元排布成的人工微结构阵列,采用先进的微电子工艺在轻薄平板上制备。超表面的结构轻薄,有利于光学系统向轻量化、小型化、集成化方向发展。目前,关注度最高的就是能够实现聚焦的超透镜,然而超透镜色差往往都很严重,导致其工作带宽很窄。因此学者们提出了消色差超透镜的设计方法,但是受限于超表面的本身特性,消色差超透镜的口径往往很小。开展了基于超表面的相位调控理论的长波红外成像超透镜性能的仿
学位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各种不确定因素引发的环境和安全等风险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公路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和工程保险也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在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如何利用好工程保险这一现代项目管理体系中重要的风险管理方法,建立基于工程保险的项目建设期风险管理模式,以促进项目的顺利开展和实施,值得进一步深化研究。本文以工程保险和项目风险管理理论为出发点,通过对基
学位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海量的数据信息逐渐渗透到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当中,而医疗行业也受到了大数据的直接影响。医院的档案管理工作是众多工作的基础,也是一项重要的管理工作,大数据时代发展不仅给医院的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同时也为医院的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发展的契机。本文通过阐述大数据时代与医院档案管理之间的关系,结合当下的时代背景分析了大数据时代医院档案管理面临的主要挑战和未来工作中能够预见的机遇,并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