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老舍、琼瑶、王朔等海峡两岸现当代作家的书中,在央视及地方名嘴白岩松、王小丫、郭德纲等人的口中,甚至在《人民日报》这样的主流报纸,以及《编辑部的故事》、《乔家大院》等热播影视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或听到这样一个语言成分——“就结了”。然而,如此重要的语言成分,目前尚未有学者对其进行任何形式的专门研究,相关的研究资料也极为匮乏。本文的出发点,正是在一定程度上填补这方面的研究空白,并据以提出“就×了”类型化结构。首先,由于“就结了”的属性问题尚未定论,话语标记的界定也缺乏统一标准,为了力求严谨,笔者基于方梅、刘丽艳对话语标记主要特征的归纳,并借鉴性吸收多位学者在这方面的见解,以此作为话语标记的界定标准,判定“就结了”为话语标记。其次,笔者搜集整理了语料库中414条语料、实地调研了北京等多个地区、谈话询问了全国各地至少126位人士,在这基础上对“就结了”展开全面考察,并得出结论:“就结了”起源于清朝乾隆十九年(1754)至光绪五年(1879)的北京一带,目前在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台湾这些省市的部分区域得到应用,属于北方方言中四大次方言之一的华北、东北方言。另外,其演化过程可概括为:动词“结”受语言环境整体趋势的影响,线性组合为“结了”、“就结了”;动词“结”发生语义虚化,“就结了”逐渐凝固成表抽象义的词;“就结了”的语义进一步弱化、脱落,成为只表语法功能和情态意味的语言成分。再次,在细致分析“就结了”的分布和结构形式后,笔者发现,在一个对话语境中的话轮或非对话语境中的句段中,“就结了”有规律地分布在语段的前部、中部、后部。根据其可连接的语言单位,大致分为三种情况:连接完整句、连接省略句、连接代词;又根据其常见的固定搭配,可分成两类:即搭配副词“不”、“也”与搭配语气词“吗”、“么”。最后,笔者对“就结了”的话语功能进行深入研究,认为话语标记“就结了”有三大基本功能:语篇组织功能、人际互动功能、元语用功能。其中,语篇组织功能可细分为连贯作用、转化作用、提示作用,人际互动功能可细分为强调话题、延缓话题、切换话题、结束话题,元语用功能可细分为体现主观、产生引导与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