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蚕的眠性由常染色体上的主基因决定,同时又受伴性成熟基因的调节。家蚕的眠性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如催青温度、幼虫的营养条件等的影响发生变化,此外,家蚕体内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浓度的变化也会改变家蚕的眠性。为了探讨环境因素改变家蚕眠性的分子机制,通过环境条件的控制,诱导眠性变化,采用双向电泳技术(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2-DE)及ESI(electrospray ionization)质谱分析技术,对正常个体及其眠性变化个体大眠蜕皮前后血液、中肠进行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以期找出与眠性相关的功能蛋白及调控基因;利用荧光RT-PCR技术检测其DNA甲基化转移酶基因(BmDnmt2)的表达水平,探索家蚕眠性变化与DNA甲基化可能存在的关系。所获结果如下:(1)经不同催青温度(高温28℃以及低温20℃)对三眠蚕品种“三眠A”和“白玉C·3A”以及四眠蚕品种“D92黄绿”眠性的影响调查,结果表明28℃的高温催青处理的三眠蚕品种“三眠A”和“白玉C·3A”均有较高的四眠蚕发生率;而在低温催青的条件下,四眠蚕发生率几乎为零。而催青温度对四眠蚕“D92黄绿”眠性的影响较小。进一步调查正常催青下三眠蚕品种中发生的四眠个体子代的眠性情况,发现其子代绝大部分表现三眠性状。(2)以四眠蚕品种“898黄绿”、“D92黄绿”和三眠蚕品种“三眠A”正常个体及其眠性变化个体为材料,利用双向电泳和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对其大眠蜕皮前后血液和中肠组织蛋白质表达差异进行了分析鉴定。结果在血液中发现了转铁蛋白、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CI)、Poly(A)结合蛋白、27kDa糖蛋白前体、核糖体蛋白和线粒体核糖体蛋白等13个上调或下调的差异表达蛋白点,推测这些蛋白的表达量变化与蚕体内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的代谢水平有关;在中肠组织中发现了FK506结合蛋白、肌动蛋白解聚因子以及前纤维蛋白的差异表达。(3)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眠性变化家蚕与正常家蚕大眠蜕皮前后BmDnmt2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行了差异分析,在眠性变化家蚕与正常家蚕血液中BmDnmt2基因表达水平几乎没有差别,而在“898黄绿”发生的五眠蚕头部BmDnmt2基因表达水平在眠期时仅为正常家蚕的0.8,在起蚕期仅为正常家蚕的0.75,这表明五眠蚕个体中某些基因的甲基化程度降低,可能影响家蚕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