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1956:中国法制建设的回顾与反思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anger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从历史中求取借鉴,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1949—195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的法制建设本来有个良好开端,但由于客观的历史局限和主观认识上以及具体工作中的失误,给后来的法制建设留下了巨大的隐患。本文力求探求失误之所在,为今天国家的法治建设提供借鉴。 全文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分析建国初法制建设面临的历史环境。从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视角看,建国初的法制建设应该是承继自清末立宪改革以来中国法制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环节,它是在旧中国法制现代化基础上获得的新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新生的人民政权需要由新法制予以确认和巩固,社会经济文化、生产生活等各个领域的活动和社会关系都需要规范和调整,因而,执掌政权的中国共产党负有领导法制建设的历史重任。作为一个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对建国后的法制建设工作有一定的理论准备和设计规划,勾画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蓝图,但在理论和实践上仍有很多缺陷,新中国法制建设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开始的。 第二部分对建国初法制建设的历史从三个方面进行简单回顾。按照历史和逻辑的顺序,中国共产党进行的第一步工作,就是废除旧法制和改造旧的司法机关。这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苏联的法制实践为参照的,具体就是对国民党的《六法全书》全面、彻底地废除,改变原司法机构的人员结构,改造司法人员的思想观念。第二步工作是创建社会主义法制,建立人民的司法体制。这一过程以1954年宪法颁布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即新法制的初创阶段和奠基阶段。在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下,法制创建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第三步是构建新的法律文化。这是最深层次的法制建设和改革,它主要体现在法律教育和法学研究上。 第三部分是对问题和失误的反思。建国初的法制建设由于初期的基础没有打好,致使后期的法制建设遭遇了挫折。失误主要表现在两个层次:一是法制观上的误区,中国共产党形成了“阶级本位”的法制观,排斥法的继承性,强调法的阶级性、工具性,这就导致在法制建设中出现“左”的错误,用政策代替法,对法制建设轻视、忽视,时举时废。二是在法制实践中存在立法缓慢,人民代表大会权力不实,对党的地位作用界定规范不明确,法律文化建设跟不上现实需要,司法活动中弊病较多,缺乏客观公正等问题。正是这些失误,为日后埋下了巨大的隐患,1957年后开始显露,到“文革”时期形成“无法无天”的混乱局面。 第四部分是结语,提出当前进行法治国家建设应注意解决的三方面实际问题:即中国共产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使人大和政府的权力真正落到实处;加强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健全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切实实行依法治国;树立法律的至上权威,培养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实行司法独立。
其他文献
采用经验统计法,模糊数学理论和Push-over等方法,针对三亚市交通系统中的道路、桥梁进行易损性分析研究,给出了不同烈度下道路、桥梁易损性分析结果,从中找出交通系统存在的
权责发生制是我国会计确认的基础,在企业会计处理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权责发生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弊端与问题。本文从权责发生制的定义入手,分析了权责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逐步增强,进行定期体检的顾客越来越多,体检中心在各医院相继成立,已成为医院工作的重要内容。健康体检档案管理的好坏,直接
针对一类参数不确定性系统离散控制器设计问题,给出其近似离散化模型的推导过程,将采样周期作为系统参数,保证扰动和参数变化下系统模型的相容性性质。利用数字化再设计方法,把离
党的“十六大”提出“壮大县域经济”的号召,把发展县域经济放置到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重要地位。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对于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更是意义重大。本文针对辽宁县域
本文以现金流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具体案例为依托,主要针对我国大型企业在公司治理中的现金流监管活动,结合现代全面预算管理和企业内部控制方法,试图为目前我国大规模企业,尤
<正>通过对我科住院顽固性面瘫患者治疗期间的焦虑心理状况进行研究分析,提出具有中医特色的、可供临床实际操作的中医情志护理干预方法,缓解或消除其焦虑心理,以达到改善和
实习生专业成长过程中的知识转化与身份获得之间是什么关系?本文通过两个案例讨论实习生对教师知识、身份和两者关系的认识,及其对他们知识转化和身份认同的影响。研究发现,
为了解决高黏度热塑性树脂难以制备高强度、大尺寸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构件的问题,采用真空辅助树脂传递模塑(VARTM)工艺与热压工艺相结合的方法,以环状对苯二甲酸丁二醇
美国荒野叙述源自于早期移民清教徒的创作。浪漫主义文学赋予荒野叙述以新的含义;19世界的自然文学促成了荒野叙述在美国的兴盛;20世界荒野叙述形成了一系列的"陆地伦理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