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芝与爱尔兰文化身份的构建——以叶芝的诗歌为例

来源 :贵州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ncjw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芝是爱尔兰文学史上不容忽视的一位诗人。作为英裔爱尔兰人,作为用英语为爱尔兰创作的英-爱诗人,作为浪漫主义向象征主义过渡时期重要诗人,他身上有太多的混杂成分而让人琢磨不透。本文站在爱尔兰文化身份构建的角度,通过后殖民主义理论来透视叶芝一生中主要的诗歌内容与形式,我们就能更加清晰地理解叶芝诗歌与其中的思想脉络。  论文由“引言”、“正文”、“结论”三大部分组成。在引言部分,作者分别简单介绍了叶芝的基本情况,论文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论文研究方法和意义。论文的正文部分分为四章,第一章介绍叶芝当时所处爱尔兰的文化危机。第二章介绍叶芝早期诗歌(1885年—1899年)的爱尔兰文化身份构建。内容方面包括凯尔特英雄传说的诗歌、诗歌的爱尔兰文学地理构建,形式方面谈到叶芝早期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第三章介绍叶芝中期诗歌(1900年—1920年)的爱尔兰文化身份构建。内容方面包括叶芝中期写作的政治评论诗、对贵族精神描写与向往的诗歌,形式方面谈到叶芝中期形成的独立的创作观、中期成型的面具理论。第四章介绍叶芝晚期诗歌(1921年—1937年)的爱尔兰文化身份构建。内容方面包括叶芝诗歌中的神秘主义描绘、对未来爱尔兰的展望,形式方面谈到叶芝诗歌的象征手法、私人哲学中螺旋理论对叶芝爱尔兰文化身份构建的救赎。值得一提的是,按照诗歌早期、中期、晚期分类,优势在能够明显看出各个时期叶芝诗歌的主要特征与思想脉络,劣势在于会因为严格的时间分段忽视掉诗歌写作的交错性与不规律性。所以,笔者在分析某一时段的诗歌时,会加以说明地谈到其他时段的一两首诗歌加以拓展,以保证对爱尔兰文化身份构建分析的客观性与全面性。本文最后一章是结论,总概性的总结叶芝对爱尔兰文化构建的作用,并以当前爱尔兰的发展现状作为例证。  诗歌是人创作出来的,诗歌创作的内容不能脱离人与社会,诗歌分析更加不能。故本论文在分析关于爱尔兰文化构建的诗歌时,总是以叶芝生活经历、客观历史与事实为依托,试图还原一个真实、立体的叶芝,为的是更好地进行诗歌解读与研究奠基。相信通过本文以诗歌为例对叶芝爱尔兰文化身份构建的研究,能够更好地阐释“民族诗人叶芝”的真谛。
其他文献
随着汉语热的不断蔓延和词典在二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再加上传统的内向型词典不适合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使用,因此,编写对外汉语教学词典被提上议事日程。但是目前对外汉
本论文从乡土的角度比较了鲁迅和沈从文文学创作的异同.论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以鲁迅的《朝花夕拾》和沈从文的《从文自传》为基础,从乡土的角度,分文化土壤、社会风俗、生
在我国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产生了四派美学,这就是以蔡仪为代表的客观派,以高尔泰为代表的主观派,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派和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实践客观派美学。李泽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汉大赋(散体赋)基本摆脱了在学术界受冷遇的境况,其研究已取得可观的成就.该文借用刘熙载"言志讽谏"之语,以汉大赋作品本身为出发点,力求透过其汪秽繁复的语言,
“女性主义”这一术语首次出现在19世纪80年代,于20世纪80年代由朱虹介绍到中国,当前,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都在中国得到了迅速发展。在文学批评方面,中国女性主义批评家主
近年来,全球化浪潮正在日渐深入地影响着地球上的每个国家。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世界各国举办的大型活动盛会也逐步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奥运会开幕式,作为颇具代表性的大型
审美情感问题,是艺术创作上的核心问题.审美情感则是在一定审美理想光照下,对生活和日常情感作审美性地集中、升华与超越,并予以精湛的艺术定型.审美情感也不同于理智情感和
近年来,作家方方以其小说的悲剧性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该文通过与经典悲剧的比较,主要从五个方面论述了方方小说悲剧的美特性,即悲剧人物的世俗性、悲剧冲突的内敛性、悲剧
作为词坛的大家,辛弃疾转益多师,搜罗万象,融铸唐诗如己出。辛词对唐诗的接受绝非偶然,是外部机缘与内部因缘合力作用的产物。一方面,宋代浓厚的宗唐文学风尚及文化传播手段
汉魏六朝书论记录了崔瑗、王羲之、羊欣等的书法理论及思想,其语言具有一定的口语化和专业化特点,能反映当时的美学思想和人们的审美情趣,是我们研究中古汉语的重要语料。目前学